全國首批基層衛生健康綜合試驗區丨瀘縣如何用“30分鐘”畫出一個健康圈?
“以前看病要跑幾十裡路,現在走幾步就能測血壓、開藥,還有家庭醫生定期隨訪提醒我。”11月20日上午9時許,瀘縣喻寺鎮鴉峰岩村村民李作坤在鎮衛生院完成慢性病隨訪后,直言方便。

瀘縣人民醫院醫共體遠程中心。
在喻寺鎮衛生院,像李作坤這樣的慢性病建檔簽約患者有8000余位。據該院護理部護師江南介紹:“我們為每位患者建立健康檔案,定期隨訪。病情穩定者可在基層開藥,異常者及時轉診。”這樣的場景,源於瀘縣作為全國首批基層衛生健康綜合試驗區,通過資源整合、機制創新,推動患者從“被動治病”轉向“主動健康”的體現。
在這背后,是瀘縣通過打造縣鎮村醫療服務體系,以“分”為坐標,建成10分鐘村級、20分鐘鎮級、30分鐘縣級健康服務圈。
這個圈怎麼畫,如何圓?
畫圓框:縮短患者就醫路,小病不出村
在當天舉行的2025年基層衛生健康綜合試驗區經驗交流暨工作推進會現場,瀘州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瀘縣縣委書記李仁軍作交流發言時表示,能在家門口看病,是老百姓最大的心願。
所以,在解決“周邊群眾看病遠”的問題上,瀘縣根據群眾就醫習慣和人口分布特點,“品字型”布局3家縣級醫院,潮河、喻寺等4個鎮衛生院建成縣域醫療衛生次中心,配齊CT、胃鏡等關鍵檢查檢驗設備﹔其余16個鎮級醫療機構因地制宜發展血液透析、精神衛生、口腔等特色科室﹔60個中心村衛生室轉化為鄉鎮衛生院延伸服務點,推進醫保定點管理行政村全覆蓋。

就診服務窗口。
“以前遇到疑難病例只能轉診,現在通過遠程會診就能解決。”瀘縣喻寺鎮衛生院醫生周南表示。除了均衡基層醫療配置外,優質的醫療資源下沉,才讓基層醫生有了“底氣”。
周南所說的遠程會診,在瀘縣人民醫院的超聲醫學、心電診斷遠程中心可以實現。透過該中心一塊大屏幕,能實時查看有遠程會診需求的衛生院所進行的超聲檢查圖像。
“醫院醫生可以通過語音交互系統,遠程指導基層醫生調整掃描手法,以便於篩查診斷更准確,來判斷罕見疾病的診斷結果。”瀘縣人民醫院黨委副書記韋仁健介紹。在推進基層衛生健康綜合試驗區建設中,瀘縣深化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以瀘縣人民醫院為龍頭,以人員為核心,推動人員、服務、管理、技術下沉,實現下沉人員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覆蓋。

瀘縣醫共體信息化平台。
2025年,全縣醫共體下沉164人,幫助分院開展新技術、新項目27項,建成中醫、康復、血透、眼科、口腔等特色科室。至今,全縣基層醫療機構診療量佔比維持在70%以上,高於全省平均水平。
延半徑:“醫療數字化”,提升救治能力
“醫共體成立以來,我們通過到基層巡診、教學查房、疑難病例討論等方式開展基層能力提升行動,通過遠程心電、遠程影像、遠程超聲、檢驗中心將技術下沉。”瀘縣人民醫院醫共體黨委書記王彬介紹。聚焦腫瘤、神經外科等重點學科,瀘縣與省內外三甲醫院共建專科聯盟,依托胸痛、卒中“五大急診急救中心”,構建縣鎮村聯動的“區域急診急救網”,通過“一鍵響應”機制,進一步壓縮急診急救時間。
今年9月,瀘縣潮河鎮黃某突發心肌梗死,鎮衛生院啟動“一鍵響應”后,縣醫院心內科、導管室同步進入備戰狀態,從入院到血管再通僅用時75分鐘,遠低於國際標准的90分鐘,充分體現了醫共體協同救治的高效性。“如果沒有這個機制,后果不堪設想。”主治醫生感慨道。該機制通過手機APP實現多科室聯動,為患者開通綠色通道,讓危急重症患者可“一鍵直達”手術室,是當地為了提升急救效率和救治成功率而推行的重要舉措,旨在打通急危重症患者救治的“最后一公裡”。
通過信息化手段實現多科室協同聯動,縮短了救治響應時間。而針對群眾反映的“重復檢查”“來回跑路”“檢查結果互不認可”等問題,瀘縣則通過打造“醫共體信息化平台”,匯聚整合診療、公衛、管理數據,實現共用互認,避免“重復檢查”。
據統計,2025年至今,瀘縣累計開展檢查檢驗結果互認4000余人次。同時,引進信息系統,聯通醫療機構檢查檢驗設備,建成了醫學影像、心電診斷等“五大資源共享中心”,實現醫共體總院為分院提供實時指導和同步質控,實現讓“數據多跑腿、患者少跑路”。

喻寺鎮中心衛生院的大門右側,就是慢性病一體化門診。
穩圓心:既要醫也要防,守住健康之門
距離瀘縣城區7.1公裡的天興鎮曹灣村中心衛生室,是瀘縣村衛生室提檔升級的首批村衛生室,現已達到推薦型中心村衛生室標准。
在這裡,能夠通過健康信息平台實現對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人群的健康管理。

距離瀘縣城區7.1公裡的天興鎮曹灣村中心衛生室。
“以前是病人來找我看病,現在是我主動去給村民提供健康服務”,鄉村醫生辛賢友指著屏幕上的Deepseek系統說。該系統通過智能分析健康檔案,自動生成輔助檢查、輔助治療等建議,有效提升了診療能力﹔遠程心電會診系統則讓村民在村衛生室就能享受到縣級醫院的醫療服務。目前,曹灣村749名重點人群均實現動態管理。
以村為點,在推動醫防融合,解決“醫防兩張皮”的問題上,瀘縣積極貫徹落實“預防為主”工作方針,創新探索“五病三包四融合”慢病管理模式。在傳統“高血壓、糖尿病”基礎上,新增腰椎間盤突出、慢阻肺、腦卒中作為重點管理病種,實施領導包片、家醫包村、專科包病“三包”責任制,再通過人員、管理、服務、評價“四融合”,解決醫防“兩張皮”的問題。
“我們還通過打造醫共體信息平台,實現數據互聯互通與AI輔助診療﹔引入慢病管理系統,完善一體化路徑,實現患者自動識別、分類建檔與隨訪,構建重點慢病全鏈條健康管理服務。”瀘縣衛生健康局局長艾斌表示。據他透露,目前全縣已管理重點病種患者20.4萬余人,形成“預防-治療-康復”全周期健康管理閉環。(川觀新聞瀘州觀察 周夢穎 文/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