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黨嶺
川西登山徒步亂象調查

丹巴黨嶺穿越路線上的亂石灘
□埡口跳舞、懸崖邊開直播,有團隊甚至未帶食物
□當地警方:國慶假期接到10多起報警求助,多系迷路
昏迷半個多月后,20歲女孩小林終於蘇醒,哭著要吃飯。10月2日,國慶假期第二天,在海拔4000多米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下稱甘孜州)黨嶺村卓雍措附近,小林在徒步中出現高原反應。經游客、民警和當地政府人員接力救助,她被背下山送醫。后因病情加重,小林一度陷入昏迷,接受了手術治療。目前,經醫生評估,她已轉至康復醫院繼續治療。
10月27日,就在小林出現蘇醒跡象的當天,另一起徒步悲劇發生: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下稱阿壩州)四姑娘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局接到群眾求助稱,一名男子在阿壩經典徒步路線“長穿畢”上失聯。經當地組織搜救,兩天后該男子被找到,但已不幸離世。
這兩起發生在四川西部高原的典型案例,一死一傷的結局,令人警醒。
小林的遭遇是一個典型縮影。今年以來,幾乎無登山、高海拔徒步經驗的“小白”屢屢將自身安全置於徒步高海拔地區的風險之中,把徒步熱潮背后的安全問題推入公眾視線。
連日來,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前往川西多地,與當地民警等人士重走丹巴黨嶺小林獲救下撤路線,並走訪被稱為“國內十大經典徒步路線”之一的貢嘎大環線等路線,發現這些路線上仍有不少“說走就走”的年輕人,有人在海拔4700余米的埡口跳舞、直播,有徒步團隊不帶食物和裝備就要穿越黨嶺,一對小情侶甚至豪言挑戰普通人很難實現的“一日穿三湖”……
從廣義上而言,高海拔徒步也是登山活動的一種,但他們幾乎都沒意識到,這也是一項“危險的運動”。
1/
重走現場:
崎嶇道路、亂石灘、密林
有團隊竟沒帶食物,小情侶中途放棄穿越
黨嶺穿越路線位於甘孜州丹巴、道孚兩縣交界處,途中既能穿過草甸、原始森林,也可看到雪山,被網友愛稱為“川西秋景天花板”“入門級徒步路線”。
因該路線上依次有葫蘆海、卓雍措和甲依拉措三個高原湖泊,網上“一日穿三湖”攻略不少。但警方及多名徒步該路線的網友指出,除非專業級驢友,新手幾無可能“一日穿三湖”。
這條徒步線路為何會吸引小林和同伴前往?小林為何會在這裡出現高反,到底暗藏哪些不為人知的風險?10月中旬,記者跟隨參與救援小林的丹巴縣公安局丹東派出所副所長仁真東周,重走當初救援小林的下撤路線。
雖然國慶假期已過,但前往黨嶺徒步的人仍不少。盡管當地的徒步管理公司推出了山地徒步向導服務,但不少徒步者並未請向導,他們或是和朋友組“搭子”,或在社交平台找“團隊”,有的徒步者裝備專業,有的卻什麼裝備都沒有……
在該線路上,葫蘆海至卓雍措的平均海拔超過4200米,單程近3公裡的路都是徒步者踩出來的,一路上除了亂石灘,還需在密林之間穿梭,甚至手腳並用攀爬大石頭,部分山路崎嶇不平。
在天氣晴朗的情況下,記者一行往返共耗時約5小時,中途除不時停下休整、進食和吸氧,還在密林中多次走錯路,在仁真東周提醒下,大家才重回正確路線。
一路上,危險和徒步亂象仍隨處可見。來自深圳的方女士“聽別人說這裡漂亮”,就跟過來第一次到黨嶺徒步,她帶的裝備很少,因覺得天氣好,連雨衣都沒帶。
像方女士這樣“說走就走”的人不在少數。一個來自廣東的團隊停下休息時稱是來旅行的,一行人除了帶了一些蘋果,竟未攜帶其他食物。
在海拔約4200米的葫蘆海邊,有人身著羽絨服,也有女子穿著抹胸拍照。一對年輕情侶在此出發時對記者豪言,要“一日穿三湖”。但兩小時后,兩人就在卓雍措停下,坐在路邊吸氧,直言“來不起了”。很快,兩人決定原路下撤。回到葫蘆海時,女子臉色已發白。
2/
當地警方:
海拔高、通訊不暢、天氣多變
救援多在凌晨,八成報警求助是迷路
此前,仁真東周等人在黨嶺救援小林時,因當地連續多日下雨,山路濕滑,湖邊亂石灘上的路也積了水,行走頗為困難。
“我們這次運氣好,沒下雨,路很好走。”仁真東周告訴記者,路況是救援時的一大難題。此外,海拔高、天氣變化大、手機沒信號也是徒步路線中的危險因素。
仁真東周到丹東派出所已有2年多,在他印象中,黨嶺這條徒步路線是最近兩年火起來的,在丹東派出所的日常警情中,旅游求助約佔60%。每年9至10月,尤其是國慶假期求助最多,僅今年國慶假期就有10多起,其中約80%是因為迷路。
仁真東周介紹,迷路后報警的求助者有10多人的團隊,也有個人,多為年輕人。因天黑了容易迷路,救援時間大多在凌晨,有時凌晨3點還有人報警。為此,他建議經驗不足的游客到黨嶺徒步時,最好選擇團隊出行,帶上衛星電話,更安全。
“徒步者也要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他說,每個月,尤其是節假日前,派出所、鎮政府、村委會都會一起和經營民宿的村民開會,通過宣傳、通知、通告等,提醒他們向前往黨嶺徒步的游客告知注意安全。
3/
貢嘎環線:
埡口跳舞、懸崖邊開直播
派出所今年已接到83起相關求助
川西之美,除了黨嶺,貢嘎大環線尤為知名,被稱為“國內十大經典徒步路線”之一。10月17日,記者經康定市貢嘎山鎮,沿著貢嘎大環線來到海拔4650米的子梅埡口。
因海拔較高,到此埡口的不少徒步者連走路都慢了下來。然而,在海拔4700余米的埡口上方,一女子卻手持披肩跳起舞來,身旁一男子則追著拍攝視頻,直到被巡邏民警叫停。
貢嘎山派出所所長李鄧珠向記者介紹,近年來,到貢嘎山及周邊的人越來越多,今年以來僅登山和徒步穿越的人就達4000余人。每年,他們都要花不少時間、人力等在登山和徒步的救援工作上。今年以來,貢嘎山派出所接到創新高的83起徒步、登山的求助報警。
“今年國慶假期,派出所接到的徒步、登山求助警情分別為23起和13起,加起來佔派出所總警情的約80%。這些報警多集中在晚上尤其是凌晨,其中超70%是徒步和登山者因無信號失聯,家屬報警求助。”到貢嘎山派出所幾年來,李鄧珠參加了不少救援,也曾冒著生命危險將遇難者遺體轉運下山。“很多人把徒步和登山當成旅游,沒有意識到高海拔徒步和登山的危險性,有的人甚至將生命留在山上。”他說。
今年“五一”期間,金銀山9名徒步者失聯。5月2日上午接警后,為盡快前往,李鄧珠和同事找了3輛摩托車,與村民一起從貢嘎山鎮子梅村前往現場,在下午2點趕到子干溝(音)后,又徒步9小時,最終在海拔近5000米的C1營地找到失聯者。
“徒步者感慨,我們9個小時走的路程,他們需2到3天才能到。”李鄧珠說,當時雪很大,積雪已沒至膝蓋,大家在雪中行走,有時踩空落入石縫,危險重重。最終,9人被安全護送下山,最小者僅17歲。
“在貢嘎大環線徒步和登山的人,獨行或私下結搭子的,大概佔四成。”李鄧珠認為,因徒步無需報備,許多救援行動先要花時間去排查被救者信息。此外,貢嘎大環線區域大、入口多,很多地方是無人區沒信號,交通不便和天氣多變也加大了救援難度。
站在埡口上,吹著刺骨的風,李鄧珠不時告訴徒步者和游客,出行前一定了解地形地貌和路線,不要盲目出行,徒步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能有任何疏忽。此外,盡量選擇正規團隊出行,不管是登山還是徒步,最好能向村上等報備,以便救援時能盡快找到。
就在李鄧珠向記者介紹情況時,身后子梅埡口的懸崖邊上,一名男子架起手機打開了直播,他趕緊上前將其勸停。
“海拔這麼高,萬一高反頭暈或一不小心摔下去,九死一生。”望著這些人,李鄧珠連連搖頭。
如何監管
業內呼吁健全救援體系和應急預案
甘孜州擬出台措施加強登山等活動監管
如何才能讓登山等戶外活動更加安全規范?此前,阿壩州小金縣印發的《小金縣戶外活動管理辦法(試行)》表示,在小金縣轄區內登山、戶外徒步活動均需報備。
此外,記者採訪了解到,針對登山等活動,甘孜州六部門將聯合發文,擬於年內出台“關於加強甘孜州登山活動安全管理”的相關措施,加強對登山等活動的監管。
四川省登協名譽副會長、阿壩州登山協會會長蘇拉王平認為,就全國而言,除了監管,還需正確引導。“堵是堵不住的,這兒堵了,他就會想盡一切辦法繞行,反而風險更大。”在他看來,相關部門應開發更多成熟的攀登線路,既滿足愛好者的探險之心,也能促進當地經濟發展。但管理要跟上,包括成熟的應急預案和救援體系等。
四川省登協秘書長高敏介紹,下一步,四川省登協將繼續加大對當地村民的技能培訓,組建更多山地救援隊伍,大力科普戶外風險,推廣戶外安全教育,促進全民戶外運動素養提升。
“山永遠在那裡,生命就這一次。”高敏說,大家一定要做好准備再出發。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蔣麟 姚永忠 攝影報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