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综合栏目>>人民日报看四川

守护“国宝家园”(山河志)

刘裕国
2025年11月08日14:41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字号

  熊猫
  吴作人绘

  天空蔚蓝,群峰逶迤,乳白色的云雾萦绕在山间,苍松翠竹碧绿如洗。这里是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从汶川县卧龙镇、耿达镇延绵,一路向北,与汶川县另外7个乡镇心手相牵。自然保护区方圆2000余平方公里,享誉海内外。

  随着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成立,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并入大熊猫国家公园。在这片神秘的绿色世界里,一个个“国宝卫士”,常年巡护与坚守。密林深处,悬崖绝壁,溪流河谷,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和身影。

  沈原平,就是其中的一员。他是汶川县卧龙镇林业工作站站长,和队友们守护着大熊猫国家公园卧龙园区核心保护区。

  ▶▶铁脚丈量

  卧龙场镇旁的山坳里,坐落着一幢青瓦小木屋,藏族汉子沈原平就出生在这里。儿时的他,上山放牧,多次与大熊猫邂逅,温和可爱的大熊猫,给他的童年增添了许多快乐。

  2003年,20岁的沈原平应征入伍。两年的军旅生活,他多次立功,两度被评为优秀士兵,练就了一身铮铮铁骨和一往无前的气概。2005年,沈原平退伍。他先到沿海城市打工闯荡,虽然收入可观,但他心中始终念着家乡那片郁郁葱葱的竹山密林。2012年,听说卧龙镇招收护林员,沈原平毫不犹豫地报了名。考官打量着他:高高的个头,硬朗的身板,浓眉下的一双大眼闪着光亮。嗯,是个护林的好苗子。沈原平被录取了,第二年,他当上了卧龙镇林业站护林员。

  巡护大熊猫栖息地,确保“国宝”出入安全,是沈原平和队友们的第一要务。

  那是2016年春天的一次巡护。上午8时,卧龙镇林业站巡护人员在镇政府小院坝集合。这次巡护任务主要是监测大熊猫活动轨迹有无人为干扰、大熊猫活动区域有无破坏等情况。此时已经是副站长的沈原平负责率队,他很清楚,今天巡护区域海拔高,行程远,难度大。

  出发前,他挨个检查队员们携带的巡护物资——睡袋、油布、干粮、手电筒、记录本,跟大家明确巡护路线,强调野外巡护安全事项。

  车行7公里后,抵达卧龙关干沟。眼前是一条小路,沿着陡坡和密林蜿蜒向前。队员们整齐列队,沈原平再次叮嘱:“今天我们巡护的路线是大溜口、白岩、二支沟、中杠、方字棚、火草包、原草地,这些地方都是大熊猫经常出没的区域,每一处,我们都要走到,不要漏过任何边边角角。”

  出发。脚下的路,在海拔3000多米的林中若隐若现。路面宽度不足20厘米,是林中动物日复一日出行踩出来的,被当地人称为“兽径”。之前接连几日降雨,这一天刚放晴,道路泥泞,很考验巡护人的脚力。沿途树林密实,穿行时,需要用手扒开枝丫,有时一不小心,就被枯枝扎破手指。

  走着走着,队员们心里发紧。路上时常出现雪豹、水鹿、斑羚、大熊猫、扭角羚的粪便和足迹,万一碰上,会不会伤人?

  坡高路陡,队员们早已气喘吁吁。沈原平在前面开路,他不断大喊“加油”,黝黑的国字脸上水流成溪,分不清是汗水还是雨水。

  功夫不负有心人。过了河,穿过一片箭竹林,队员们发现了类似大熊猫的咬痕和粪便。沈原平低头仔细辨认,准确无误。这一发现,证明本次巡护区域内的大熊猫出入正常。

  ▶▶心细如丝

  在卧龙镇林业站,巡护工作更多是日常之事。

  2017年夏季,队员们巡护卧龙原草地。在禁游区域的一条林中小路上,沈原平发现了几处塑料垃圾,且已褪色。他的神情一下凝重起来。弯腰拾起垃圾,沈原平说:“这些东西,应该是早年非法进入人员遗留的,不仅会影响大熊猫栖息地环境,塑料碎片还可能被大熊猫和小动物误食,必须清理。”

  队员们都动起手来,将散落的垃圾全部收拾干净。接着,他们顺着山梁,逐一检查和清理。沈原平说:“咱们多一次清理,大熊猫家园就会多一分安全。”

  巡护完原草地,最后一抹霞光散去,天色渐晚,夜幕降临。

  当晚,沈原平把队友们安顿在放羊棚里过夜。棚内睡袋一字排开、整齐摆放,颇有军营战士睡大通铺的感觉。他把自己的睡袋放在临门处第一个,打趣地说:“这是班长睡觉的位置,我负责看门,大家放心睡。”队友们太疲倦,蜷曲着身子很快进入梦乡。

  高原的月亮如硕大的玉盘,月光撒落在山林间,充满诗情画意。

  沈原平睡不着,他还在盘算明天的行程路线和监测点位,预想可能会遇到的种种困难。想好了,才合上双眼。

  次日,沈原平带着队员开始巡护另一处大熊猫栖息地——牛头山。比起原草地的山林和箭竹林,牛头山更难行走,最高海拔3200米,小路像云梯悬挂在山间,垂直上下。队员们义无反顾,迎难登攀,合力越险。

  虽然艰难,但大家每到一处都看得很仔细,生怕漏掉影响大熊猫安全的点滴隐患。在空洞树沟巡查时,沈原平发现了陈旧的金属猎套,虽然已经锈迹斑斑,但是会给大熊猫及伴生动物带来危险。沈原平把大家召集起来,商量对策。

  拉网式排查立即展开。队员们分组行动,顺着山势,先分兵,后合围。有的猎套安放在峭壁,沈原平不顾危险,带头过去清理。大家爬坡上坎,逐一排查和清理,直到潜在风险全部排除。

  相比一些肉眼可见的危险,还有一些危险信号具有隐蔽性。例如松材线虫病可能破坏冷杉林等优势群落,威胁大熊猫主食竹生长及栖息地完整性,沈原平和队友们也需要对此进行监测,并第一时间上报。

  卧龙“五一棚”,是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全球首个大熊猫野外生态观测站就建在这里。2021年夏季,连续多日高温导致“五一棚”区域出现枯黄竹林,沈原平带队友及时赶去巡查。他们头顶烈日,逐一摸清枯竹面积,记下相关数据,报告有关部门。专家根据他们提供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测算,确认枯竹面积不大,不会影响大熊猫食物量摄取,研究机构和巡护队员才松了一口气。

  ▶▶永不停步

  今年是沈原平入职的第十三个年头。每年,他和队友的巡护时间,都在100天以上。

  卧龙的绿林深处充满神秘,总有人怀着好奇心,在禁游区域违规穿越,危及生命安全的事情时有发生。每当救援信号发出,沈原平总是马不停蹄地向事发地点奔去。为抢救生命,他登攀过海拔5300多米的山峰,单次救援时间最长达7天6夜,迄今共计出动28次,救出40余人。

  巡护、救人,看似日常的一件件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需要付出多少?常人难以得知。

  2024年10月底,从原始森林邓生沟至大坪草原之间的区域巡护任务开始。这里是大熊猫重点栖息地之一,沈原平带领10名队员上路。早上8时出发,开车40多分钟,徒步5个小时。他们走的全是牧民牵马踩出来的路,细如羊肠,弯弯曲曲,像一条大蚯蚓盘旋在山间。

  由于长期参加野外巡护和救援,跋山涉水,沈原平的膝关节早已积劳成疾。进了邓生沟,小路泥泞,他的脚上黏满稀泥,不小心踏到一块大石板,脚打滑,一下跌倒在地。偌大个身躯,顺着石板往斜坡下滚落,“扑腾、扑腾”,摔出去五六米远,幸亏撞上一棵大杉树,树干挡住身体,才避免摔下悬崖。

  尽管平时训练有素,野外巡护经验丰富,但沈原平此次伤情颇为严重。在山上坚持3天后,他才下山,被送往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检查结果显示,右腿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断裂。他在华西医院治疗了一个星期,做了手术,医生要求他回家卧床休息,至少需要6个月的恢复期。可沈原平只在家休息了3个月,就回到工作岗位。

  担任林业站站长后,沈原平感到肩上的责任更重了。守护大熊猫家园,防火是重中之重。近年来,四川省林业部门开发了森林防火APP智慧系统,林中若出现热点,卫星会及时传送信息到手机,林业站管理平台随即发出巡查指令。一接到指令,沈原平和队友们总是分秒必争赶往现场。

  2024年春节前夕,卧龙镇足木山村丫头子岩窝被卫星发现了烟点,上级指派沈原平立即去核实。这时,沈原平已下班回家,正在帮助父母准备年货。接到通知,他二话没说,叫上一名护林员一同前往。那里海拔3000多米,他们开车走了2公里,前方全是“兽径”,车辆无法通行,只好下车步行。顶着刺骨的寒风,翻山越岭,步行6个多小时,终于赶到丫头子岩窝。在手机卫星定位系统的引导下,他们来到烟雾发生点位查看,终于核查清楚,原来是牧民在牛棚里做饭。由于牛棚搭建在大杉树下面,卫星收到的反馈信息只有烟雾,没有发现牛棚,导致一场虚惊。

  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卧龙园区一般控制区,每天游客可达上万名,是重点巡护区域,沈原平和队友们同时也负责这片区域的交通协管、环境卫生,防火巡查。今年国庆与中秋双节同庆,8天大长假,却是沈原平和队友们最忙碌的日子。每天一大早,他们列队登车,向巴郎山草原挺进。

  山路蜿蜒,车辆疾驰,沈原平双手紧握方向盘,两眼炯炯有神地注视着前方,窗外是密林涌动的绿色画卷。

  巡山护林,守护“国宝家园”,沈原平和队友们步履不停。

(责编:罗昱、薛育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