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貢井區老街子社區“福伴伴”鄰裡互助機制探索社區養老新路徑

2025年10月30日11:31 |
小字號

10月27日下午,在貢井區貢井街道老街子社區,一條老街,幾把竹椅,一壺熱茶,一群老人圍坐在一起,手裡忙著制作艾葉錘,嘴裡聊著家長裡短——這是“老街鄰裡情 福伴話家常——福伴伴茶話會”的溫馨現場。而在茶話會背后,一個名為“福伴伴”的鄰裡互助機制,已成功構建起“社工+志願者+鄰裡”三級聯動的服務網絡,正悄然改變著這座老齡化率高達75%的老社區的養老生態。

“福伴伴”項目通過精准摸排,為128位社區老人建立起“三色需求檔案”,其中紅色重點戶17戶、黃色關注戶32戶、綠色常規戶181戶。依據“就近便利+需求匹配”原則,成功結對幫扶57對,確保服務常態化和個性化。

“我們是來做手工,更是來‘認親戚’的。”茶話會現場,一位被結對幫扶的74歲老人沈秀芬感慨道。她的“親戚”,正是住在同一條街上的“福伴伴”志願者李潔。這種結對,成效顯著:截至目前,已累計開展日常探訪與電話問候達1150余人次,並成功處置上報如老人跌倒、突發疾病等緊急安全風險3起,有效填補了獨居、特扶老人的照護與情感陪伴缺口,社區應急響應速度與安全保障能力得到質的提升。

來到高齡獨居老人代某家中,記者看到一張《紅色重點關注戶聯系卡》,上面清晰地標注著老人和結對志願者王曉秋的信息,以及社區、水電氣維修電話。志願者手中還有一份《一對一鄰裡互助月度幫扶卡》,詳細記錄著每一次上門問候、代買物資、代辦事務的服務內容與時間。“我每天都會去看看代爺爺,幫他買點菜、取個藥,有時候就陪他聊聊天。”志願者王曉秋說,她每次為老人服務后,都會記錄積分,累計到月底可以兌換生活用品或社區商家的服務,比如理發。

“福伴伴”負責人陳翠萍介紹,在省級城鄉治理“創特色”項目支持下,“幸福積分”是“福伴伴”鄰裡互助機制可持續運行的關鍵。根據機制規則,每次代買物資、代繳費用可獲30分、陪伴就醫每次60分、緊急響應每次100分……志願者每月憑積分可在“幸福鋪子”兌換米面油、日用品,或在簽約商戶處兌換理發、維修等服務。

“積分不是目的,但它讓善意被看見、被認可。‘福伴伴’互助志願服務隊從最初的5人核心成員發展至18名穩定活躍的志願者。通過‘幸福積分’制度,累計記錄有效志願服務行為420次。他們不僅是服務的執行者,更是社區情感的聯結者。”陳翠萍告訴記者,很多鄰居從一開始不好意思幫忙,到現在主動問“還有什麼能做的”的轉變。

據悉,8月至今,該服務隊已為17名重點老人建立檔案,除了日常的守望相助,還累計開展“茶話會”“集體生日會”“代際互助日”等8場社區互動活動,逐步構建起“鄰裡自助為主、專業支持為輔”的養老網絡。“我們不只是提供服務,更是在重建老街的鄰裡文化,讓老人們在學習新知識中重拾自信和提升晚年幸福指數。”參與服務的大學生志願者說。

目前,整個“福伴伴”鄰裡互助體系已具備由社區居民自主接管並持續運轉的能力,並持續吸引新居民加入。“我們用4400元的種子資金,撬動了超800個小時的社區志願服務時間。”“福伴伴”負責人表示,這為探索破解深度老齡化社區治理難題,提供了一個可復制、可推廣的高效實踐樣板。

記者手札:茶話會結束后,老人們帶著自己制作的艾葉錘和滿心的溫暖,在志願者的陪伴下慢慢走回家。而在老街的每一個角落,更多的“福伴伴”正在敲門、問候、陪伴、記錄……一扇扇被敲開的門,打開的不僅是獨居老人的生活,更是一個社區守望相助、溫暖循環的未來。

自貢融媒記者 蘭艷

來源:自貢網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