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舞台到田野
瀘州瀘縣以文化之力激活鄉村振興“一池春水”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在重陽佳節來臨之際,在瀘州瀘縣,一場場以“我們的節日”為主題的群眾文化活動如火如荼展開。
傳統節日正悄然轉變為推動鄉村振興的精神引擎與經濟動能。從舞台上的翩躚舞步到鄉間小院的溫情演出,從選樹文明典型到激活本土產業,瀘縣以文化為筆,繪就出一幅“塑形”與“鑄魂”並重的鄉村振興新圖景。
重陽節當天,瀘縣奇峰鎮永安社區文化廣場人聲鼎沸、鼓樂齊鳴,“奇峰鎮第三屆全民廣場舞大賽”火熱開賽。來自全鎮各村(社區)的舞蹈隊伍身著彩裝、精神飽滿,踏著歡快的節拍,舞出對美好生活的禮贊,贏得現場觀眾陣陣掌聲。
“我們跳的不只是舞蹈,更是對家鄉的熱愛與贊頌。”參賽隊員張阿姨激動地說:“政府搭台,百姓唱戲,我們農村婦女也能站上舞台,成為鄉村文化的主角!”
這場廣場舞大賽,不僅是一場群眾性文體盛會,更是一次“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活動同步開展“我為奇峰代言”評選表揚活動,選樹民生事業代言人、文明學生、文明居民、好公婆、好兒媳等先進典型,用身邊人講好身邊事,以榜樣力量弘揚文明新風,推動鄉風文明提質增效。
更令人欣喜的是,文化活動正悄然撬動“文化+經濟”的良性循環。“全民廣場舞大賽”已連續舉辦三屆,已成為當地家喻戶曉的文化品牌,吸引眾多周邊游客慕名而來。比賽期間,鎮上的黃粑、黃八香腸、手工竹編等本土特產和非遺手工藝品成為熱銷“伴手禮”。竹編匠人王師傅笑著說:“以前靠趕集零賣,現在通過節慶活動‘出圈’,訂單都接不過來了!”文化引流,帶火了餐飲、民宿和農旅消費,當天吸引周邊縣市游客超2000人次,真正實現了“一台演出、多方受益”。
與此同時,在瀘縣玄灘鎮,“九九重陽·情暖桑榆”主題文藝活動溫情上演。瀘縣農民演藝協會與瀘縣音樂家協會聯動全縣演藝骨干,為老年朋友們獻上一場充滿鄉土氣息與藝術溫度的文化盛宴。相聲、小品、山歌對唱、川劇變臉……節目自編自導自演,既接地氣又富情懷,將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潤物無聲地傳遞到每個人心中。
“我們不僅是演給老人看,更是用文化向大眾傳遞溫暖,讓孝老之情在歌聲與笑聲中流淌,讓鄉村振興在精神共融中前行。”瀘縣農民演藝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
“瀘縣的農民演藝節目很接地氣,辦得非常好,老人非常喜歡,今天專程帶家人前來觀看,還品嘗了當地的美食,順道買了一些特產回去,不虛此行。”來自永川的游客魏大姐高興地說。
文化演出也帶火了當地農產品銷售和鄉村游。鎮上的土特產攤位前人頭攢動,手工辣醬、稻蝦米等成為搶手貨﹔制作小龍蝦、炸泥鰍等特色美食的餐飲店“一席難求”……文化之力正悄然激活鄉村振興“一池春水”。
近年來,瀘縣深入挖掘“中國龍文化之鄉”“中國曲藝之鄉”的深厚底蘊,依托“農民演藝大舞台”“我們的傳統節日”等品牌載體,持續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從春節“三下鄉”到重陽敬老活動,從非遺展演到民俗集市,一系列“有溫度、有故事、有流量”的文化活動,不僅豐富了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更激活了鄉村沉睡資源,催生“節慶引流、文旅融合、農產變現”的產業鏈條。
“未來,瀘縣將深耕傳統節日文化沃土,拓展‘文化+’融合路徑,讓‘我們的節日’不僅成為情感的紐帶,更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有力抓手。”瀘縣文化廣電旅游局局長馮秋蘭表示。
如今,在瀘縣,文化已成為鄉村振興的核心驅動力。它塑造著鄉村氣質,提升著民生溫度,也拓寬著村民的致富路徑。一幅以文化引領、精神共富、產業興旺為底色的新時代鄉村畫卷,正在這片熱土上徐徐鋪展。(黃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