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旗村登上中國文明鄉風大會
——成都以鄉風文明繪就鄉村振興壯美畫卷
10月29日至30日,中國文明鄉風大會在陝西延安舉辦。成都市郫都區唐昌鎮戰旗村攜鄉風文明建設的鮮活實踐精彩亮相,該村黨委書記高德敏現場分享“戰旗經驗”,向全國生動展現成都在培育鄉風文明進程中的探索足跡與豐碩成果。

戰旗村黨委書記高德敏在中國文明鄉風大會上作交流發言。受訪者供圖
成都將鄉風文明建設作為鄉村振興的“靈魂工程”,持續精耕細作。除“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市”“全國鄉村特色文化藝術典型案例”等榮譽,截至2025年,成都市累計33個村鎮榮登“全國文明村鎮”榜單,穩居全國前列。一幅生態秀美、產業興旺、百姓富足、鄉風淳朴的和美鄉村新畫卷,正在廣袤的成都平原緩緩鋪展。
從“旁觀者”到“主角”
制度創新激發村民熱情
文明鄉風,農民是主體。如何讓村民從“被動觀望” 轉為“主動參與”,成為成都鄉風文明建設的關鍵課題。“參與環境整治得20分,調解鄰裡矛盾加30分,攢夠200分就能換一袋大米!”在戰旗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積分兌換櫃前,管理員王友媛每天都忙著為村民登記積分。這一創新推出的“文明實踐積分制”,改變了過去“活動要我參加”的被動局面,如今村民們爭著報名志願服務,鄉風文明建設從“獨角戲”變成了“大合唱”。
同樣在制度創新上發力的還有崇州五星村。其成立五星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領導小組,不僅建立了文藝服務、治安巡邏、景區導游、黨員服務、助殘服務、應急救援、文明交通7支志願者隊伍,還創新推出五星村“六單工作法”服務機制。規矩“立”好了,五星村從曾經的“貧困村”,變身社交平台假日出游推薦裡成都周邊熱度最高的近郊游目的地,擁有特色村咖、品質民宿、精品農家等精品資源。
鄉風文明建設離不開制度保障。成都市委市政府印發《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三年行動計劃》,高位推動建設體現公園城市特質、城鄉融合優勢、蜀風雅韻氣質的未來鄉村。印發《推進文明和美鄉村建設三年行動計劃》,聚焦推動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完善城鄉結對、人才共育、資源流動、積分激勵等機制,更將鄉風文明建設納入《2025年成都市推進新時代城市文明建設“九大行動”方案》,統籌部署、協同推進,切實提升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水平。
制度引領下,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朴民風得到了培育土壤。深入成都鄉村,好兒媳、好公婆、好鄰居、好兒女等“鄉村好人”不斷涌現,培育出全國文明家庭8戶,“咱村裡的年輕人”挖掘有為青年近百人,更誕生了天府家風館、金堂家風文化學院等一批家風品牌,讓傳統美德在新時代鄉村賡續傳承。在制度的帶動下,以33個全國文明村鎮為重點,每年分層分類開展交流提質活動50余場,創新探索“文明村鎮支書說”等形式,帶動全市村鎮交流互鑒、共同提升,積極涵養文明鄉風。
“大專家+土專家”攜手
田間課堂讓理論“活”起來
讓黨的創新理論真正扎根鄉村、走進民心,需要褪去“理論外衣”、接上“鄉土地氣”。
“大專家講政策趨勢,土專家說家常故事,這樣的宣講我們愛聽!”在戰旗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一場“田間地頭的黨課” 剛結束,村民們便紛紛豎起大拇指。
在戰旗村,一支由10余名專家教授、40余名智庫學者與50余名本土能人組成的“大專家+土專家”宣講隊伍,成為理論傳播的“輕騎兵”。專家學者走村串戶,用“大白話”解讀鄉村振興政策﹔“高德敏工作室”“任健工作室”的本土講師,以村庄變遷、鄰裡故事為素材,將黨的創新理論融入“暖心茶館” 的龍門陣、院壩裡的拉家常。該村黨委副書記李光菊“從打工妹到村支書”的成長故事,更激勵著一批又一批年輕村民返鄉創業,為鄉村發展注入新生力量。
戰旗村的實踐並非個例,成都始終將傳播黨的創新理論作為首要政治任務,構建以村支部書記、“新鄉賢”、致富能手等為主力組建理論傳播隊伍,培育“理響成都”“向陽花”“金講堂”等宣講品牌,採用院壩會、田埂會、農民夜校等形式開展宣講活動年均5萬余場,年均開展“強國復興有我”“三下鄉”“黨的聲音進萬家”等主題活動2萬余場,“理響家”理論宣講系列短視頻播放量累計超1.5億次,為鄉風文明建設筑牢思想根基。
鄉間達人引領“守藝”
村民家門口享文化盛宴
鄉村振興,文化為魂。新都區三河村以“足球+音樂”特色IP為支點,撬動農商文旅體深度融合,通過“家風展”“農民運動會”“免費足球青訓”等活動,既美了村內“顏值”,又給了村民“溫度”。足球與音樂成為串聯情感的“文化密碼”,孩子們在綠茵場奔跑,老人在音樂節中開懷,村民在服務游客中收獲自豪。
邛窯文化在蒲江明月村傳承千年,“明月窯陶瓷制作技藝”“草木染傳統技藝”等持續煥發新生,張學勇、彭雙英等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在這裡找到了傳承技藝的新舞台。春筍藝術節、中秋詩歌音樂會、明月之花歌舞隊、明月古琴社、明月詩社等文藝活動層出不窮,游客和村民在體驗邛窯、草木染和賦詩的過程中,讓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滋養文明鄉風的“源頭活水”。
從三河村的“足球+音樂”到明月村的非遺傳承,成都始終將保護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作為鄉風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把“送文藝”與“種文藝”有機結合。打造“樂動蓉城”文化惠民活動、“成都文化四季風”、“百姓大舞台”等群眾文化品牌活動,舉辦鄉村文化振興魅力競演大賽,年均開展各類惠民文化活動1000余場,推出一批具有鄉土文化特色的原創文藝作品。持續舉辦都江堰放水節、天府端午龍舟會等民俗活動,推動傳統民俗文化和農耕文明的傳承。去年龍舟會期間,累計吸引游客32萬,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25億,全網觸達3億人次。261個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1801個農家(社區)書屋遍布鄉村,彭州市昌衡村、新津區岳店村農家書屋獲評全國“最美農家書屋”,讓村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文化盛宴”。
從“一村靚”到“全域美”
描繪精神富足新畫卷
成都市推動主城區與縣市新城結對共建,青-崇文明實踐共同體建設經驗做法通過精神文明報在全國推廣。實施“文明實踐村村行”項目,圍繞“理論政策宣講、傳統文化弘揚、移風易俗深化、村風村貌提升、產業振興提質”五大版塊,深入全市17個涉農區(市)縣,結合鄉村在地資源特色,從雪山下的小鄉村走到城市邊的新農村,實地探尋鄉村發展新路徑、文明實踐新經驗,打造鄉風文明品牌點位68個,策劃開展23場鄉風文明實踐主題示范活動,形成帶動效應。
從單個村庄的“出彩”到全域鄉村的“開花”,成都鄉風文明建設的成效,更直觀展現在村容村貌的蝶變與村民生活品質的提升中。
簡陽市石家村依托校村合作基礎,建立200余畝雜糧種植示范基地,打造“雄州農夫”品牌,校村企協同助力村民增收。新都區土城村抓住“客家風情田園優勢”,建設產業聚集、特色鮮明的“悅動客家·田園裡”綜合商業街區,實現集體經濟組織壯大和城鄉深度融合同頻共振。天府新區沿溪村打造的集廉潔文化、休閑娛樂、文化共享於一體的“竹溪·書院”廉潔單元入選全市“清廉樣本”試點點位。
此外,成都聚焦農村地區大力推進環境衛生改造、垃圾分類普及、基礎設施升級、川西林盤保護等系列工作,城鄉風貌進一步改善。一處廁所、一座林盤、一方網絡,看似平常,卻關系著萬千農民家庭的生活質量。放眼成都,農村無害化衛生廁所普及率穩定在95%以上,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生活污水有效治理率達96.2%,5G 網絡覆蓋率達97%,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川西林盤疊翠含章,承續千年蜀地詩情畫意﹔傳統村落煥新蝶變,綻放鄉村振興時代風華。未來,成都將繼續以初心為筆、以實干為墨,持續深耕鄉風文明建設,讓文明之花在蓉城鄉村四季常開、芬芳不息,為全國鄉風文明建設貢獻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的“成都經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