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建起28個“殘疾人之家”
他們從“小家”走進“大家”
10月28日上午,瀘州市江陽區藍田街道“殘疾人之家”,殘疾人居民張麗在廚房裡忙活,擇菜、洗菜、切菜、炒菜……她雖腿腳不便,手上動作卻很麻利。
這樣的場景每天都會在“殘疾人之家”上演。近年來,瀘州在全市范圍內建起28個“殘疾人之家”,為殘疾人群體提供日間照護、特殊兒童康復訓練、文化體育及創業就業等多方面服務。依托這個新載體,基層殘聯還聯合社會各界不定期開展豐富的扶殘助殘活動,幫助殘疾人更好地融入社會、實現自我。
融入社會
殘疾人找到拐點和支點
“我們從‘小家’走進‘大家’,一起做事、聊天,每天都很開心。”藍田街道殘疾人居民稅麗芳和周紅在家門口的“殘疾人之家”成了朋友和工作“搭子”。慢慢地,兩人帶動身邊更多的殘疾人走出家門。
“以前兒子不願意出門,話也少。現在,他每天都來‘殘疾人之家’做手工,我也成了這裡的志願者。”藍田街道一位殘疾人的母親說。
“在這裡,很多殘疾人找到了人生的拐點和支點。”瀘州市殘聯工作人員介紹,目前,瀘州共建有4種類型的“殘疾人之家”:由縣級殘聯領辦,打造涵蓋職業培訓、社會實踐、就業推薦、心理疏導等功能的殘疾人綜合服務中心﹔由社會組織領辦,著力面向部分有特殊需求的殘疾人提供服務,補齊服務短板﹔由村(社區)領辦,將“殘疾人之家”和當地發展特色融合,更貼近基層需求﹔由企業領辦,側重助力殘疾人就業,通過探索“就業車間+殘疾人之家”模式,開發適殘就業崗位。
如何保証服務質量?該工作人員介紹,除項目建設經費,相關部門還結合活動組織情況,對符合條件的“殘疾人之家”給予額外補貼。
助人自助
讓殘疾人收獲理解與欣賞
臨近中午,張麗等藍田街道“殘疾人之家”成員愈發忙碌起來:在門口迎接前來免費用餐的老人、殘疾人,遞餐盤、打菜……
“味道很不錯,給大家提供了便利。”一位居民吃著午餐贊不絕口。據了解,該“殘疾人之家”每天可提供20份免費午餐,已累計提供用餐服務3000人次。“我們把學到的手藝施展出來,從‘受助者’變成‘助人者’。”張麗很自豪,每天來“殘疾人之家”做飯,每月還能獲得一定收入。
“‘殘疾人之家’以‘助人自助’為核心理念,探索出‘政府搭台+社工助力+全民參與’的服務模式,形成了多方聯動助殘共同體。”藍田街道“殘疾人之家”負責人介紹,政府部門提供400平方米標准化場地、配備無障礙設施,並引入專業社會組織幫助運營,建立起涵蓋職業評估、分類指導、技能培訓、就業孵化、產品銷售的全鏈條服務體系,“成員們制作的艾草養生錘、手工編織品,通過社區市集銷售﹔實施‘愛心早餐車’等項目,為殘疾人及家庭實現社區就業……幫助他們真正用雙手創造價值。”
不久前,瀘州市納溪區“殘疾人之家”舉行了一場手工成果展,小熙(化名)的漆扇作品剛擺出來,就被市民團團圍住:“配色真漂亮!”當得知是智力障礙殘疾人的作品,大家更是豎起大拇指。“以前總覺得殘疾人需要同情,現在才發現,他們隻需要一個機會。”活動中,市民王阿姨買下兩支由殘疾人制作的扭扭花。據悉,當天該“殘疾人之家”與3家企業簽訂了合作協議。
下一步,瀘州“殘疾人之家”還將深化“培訓—就業—反哺”良性循環,積極拓展電商直播、社區經濟等新業態培訓,讓更多殘疾人成為社區治理的參與者、美好生活的創造者。“未來,希望有更多愛心力量加入,共同點亮特殊群體的生命之光。”瀘州市殘聯負責人說。(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唐子晴)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