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市三向發力,助力殘疾人高質量就業創業
既滿足殘疾人想干什麼 又滿足市場需要什麼

涼山州殘聯充分發揮非遺優勢,通過加大培訓力度,助力廣大殘疾人走出一條“傳承文化、在家就業、增收致富”的特色發展之路。圖為彝繡制作中(資料圖片)。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黃瀟 攝

近日,巴中市殘聯舉辦的殘疾人無人機操作培訓現場。受訪者供圖
10月21日傍晚,巴中市巴州區一家理發店,34歲的店主劉志送走當天最后一位顧客。劉志有肢體殘疾,學習理發技術后,一直在當地理發店打工。今年4月,在巴中市殘聯幫助下,劉志開了一家屬於自己的小店,收入也翻了一番。
劉志工作、生活軌跡的改變,是巴中市大力促進殘疾人高質量就業的縮影。目前,巴中市有3.3萬名脫貧殘疾人、3700名殘疾人防返貧監測對象。就業年齡段殘疾人中,90%為農村人口、50歲以上佔44%﹔已就業殘疾人中,70%為靈活就業、34%在異地就業。近年來,為了幫助更多殘疾人找到適合工作,巴中打出了一套“組合拳”。
向內整合
構建有溫度的就業環境
“這麼短的時間,你們就幫助孩子找到了一份好工作,太感謝了!”不久前,巴中市通江縣殘聯收到一面錦旗,送錦旗的是該縣殘疾人畢業生李通(化名)的家人。
李通畢業於眉山藥科職業學院康復治療技術專業,在校期間成績優異,但在求職路上,語言障礙卻成了“攔路虎”。就在李通一籌莫展時,通江縣殘聯工作人員找上門,了解情況后為他定制求職幫扶策略。最終李通進入當地一家養老康復中心當上了理療助理。
為了讓更多像李通這樣的殘疾人找到適合的工作,巴中市縣各級殘聯與人社部門開展常態化聯動,通過上門服務、面對面溝通等方式,將殘疾人就業工作落到實處。
“大家一起想辦法,有什麼要求盡管提,有什麼困難盡管講。”近日,在巴中市殘聯、市人社局組織的一場座談會上,15家人力資源服務機構負責人提出多項促進殘疾人就業創業的建議,工作人員現場悉數記錄。“人力資源服務機構最能感知殘疾人就業實際情況,他們提出的建議,對我們以后的工作很有幫助。”巴中市殘聯相關工作人員說。
優化就業服務、提升就業能力、拓展就業渠道,近年來,當地連續出台一攬子政策。“通過宣傳殘疾人就業法規政策,分析適殘就業崗位,加大殘保金征收力度等,全市殘疾人就業環境越來越有溫度。”巴中市殘聯教育就業科科長龔俊介紹,該市已有35個機關事業單位帶頭安排殘疾人就業,2個單位定向招錄殘疾人公務員,還有更多單位將招錄招聘殘疾人納入議事日程。“今年已定向開發國有企業、民營企業高校殘疾人畢業生崗位40多個,採取崗位推介、安排公益性崗位等措施兜底安排30余名高校殘疾人畢業生就業,300余名有就業意願的高校殘疾人畢業生順利就業。”
向外聚力
打開“小而精”創業切入口
“這裡面積不大,卻裝下了身邊的溫暖,讓我們有了創業的動力和自食其力的底氣,更讓我們明白,殘疾人同樣能被社會尊重、同樣有機會創造價值,有追夢的權利。”這封言辭懇切的感謝信,寫下了巴中市(義烏—巴州)“同行暖心社區”13名創業殘疾人的心聲。
近年來,巴中市緊緊抓住浙川東西部協作機遇,整合援助資源,實施“雙業工程”創建行動,孵化“小而美、小而精”的創業項目,支持殘疾人以創業帶動就業。
“殘疾人創業需要很多外部支持,為此,我們建立了創業專家庫、項目庫、人才庫,完善創業孵化培育機制和項目監管機制,加強創業資金、政策、資源等支持,將殘疾人生產資料、產品納入供銷鏈,為殘疾人提供低成本創業平台和高質量創業服務。”龔俊介紹,依托浙川東西部協作,再加上農業農村等各部門支持,當地相繼建成(義烏—巴州)同行暖心社區、(東陽—南江)殘疾人就業創業基地、(蘭溪—通江)殘疾人農副產品商超等一批殘疾人創業就業機構。
其中,(東陽—南江)殘疾人就業創業基地為殘疾人提供糕點烘焙銷售、毛紡鉤織、地圖標注等技術培訓和工作崗位,殘疾人還可根據自身實際,選擇是否居家作業。“目前已穩定安置74名殘疾人就業,帶動46名殘疾人實現手工藝變現,大伙通過自己的雙手創造出實實在在的價值,都高興得很。”該創業基地負責人王貴五說。
目前,巴中已發展市級殘疾人創業就業機構10家,年經營規模達5600余萬元。
向下延伸
打造訂單式就業轉化鏈
近日,巴中市巴州區立森素質教育學校裡,無人機騰空而起,殘疾人楊斌(化名)聚精會神地盯著監控畫面、操縱無人機。一旁,同訓的20多名殘疾人學員躍躍欲試。緊抓低空經濟發展機遇,今年4月,巴中市殘聯在巴州區啟動首批殘疾人無人機操作培訓。楊斌得知消息后立刻報了名。
巴中明確,採取全市選才、分片實施、統一補貼的方式,在全市開展無人機操作、服裝制作、電商、美發、中式面點、盲人按摩等10余類殘疾人職業技能培訓,有效破解殘疾人就業培訓項目重復問題。
“學好前沿技術、掌握重要技能,讓殘疾人能夠緊跟時代步伐,拓寬就業場景。”巴中市殘疾人服務中心負責人尤波介紹,近年來,巴中始終將提升殘疾人自身能力作為殘疾人就業工作的基礎,從殘疾人“想干什麼”出發,探尋市場“需要什麼”,構建職業培訓“點單”體系,提高培訓就業轉化率。
最近幾年,在巴中舉行的殘疾人專場招聘會上,各人力資源機構、企業均會現場征集殘疾人就業意向、統一提出用工需求,根據需求對達成就業意向的殘疾人進行專門培訓,通過培訓的殘疾人就能到企業就業,形成“企業下單+殘聯培訓+送殘入職”的殘疾人就業閉環。例如今年的殘疾人專場招聘會,現場簽訂勞務合同60余人、達成就業意向200余人。“我們還將對殘疾人就業情況跟蹤回訪,確保殘疾人真實就業。”尤波說。
同時,當地積極建設農村殘疾人就業幫扶基地,根據縣域產業開展銀耳培育、黃羊繁育、花椒種植、茶樹護理等具有本地特色的農村殘疾人實用技術培訓,促進殘疾人通過聯農帶農機制順利就業,形成“技術培訓—支持就業—帶殘增收”的農村殘疾人就業增收支持體系。
“十四五”以來,巴中全市累計培訓農村殘疾人9000余人次,建成農村殘疾人就業幫扶基地111個,帶動1000余名農村殘疾人就近就地就業增收,進一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唐子晴)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