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千裡傳薪火 溫情育人守初心
——興文教師周培娟支教紀實
![]() |
| 周培娟一對一輔導學生。新龍縣委宣傳部供圖 |
為響應宜賓市興文縣委、縣政府“對口支援高原教育,助力民族地區教育均衡”的號召,興文縣大壩民族小學校教師周培娟在2024年9月主動請纓,成為興文縣唯一赴甘孜州新龍縣支教的女教師。
這位擁有10余年苗族鄉小學教學經驗的巾幗,告別熟悉的“竹石之鄉”,跨越近1000公裡山路,奔赴平均海拔3500米的雪域高原,以教育為紐帶,為新龍與興文的教育協作注入女性力量,開啟了一段扎根高原、奉獻青春的動人旅程。
直面三重挑戰 韌勁筑牢講台
從溫潤的四川盆地到寒風凜冽的高原,自然與教學的雙重考驗接踵而至。初到新龍的兩周,頭暈、氣喘、夜間失眠等高原反應如影隨形,原本3小時能完成的備課,彼時需耗時5小時,效率下降近四成,但周培娟從未因身體不適耽誤一節課。
更大的挑戰在課堂:此前深耕小學教學的她,此次需接手初中地理課程——既要應對知識點深度的提升,適應初中更靈活的課堂管理模式,還要克服部分學生普通話夾雜本地口音的溝通障礙。
“教學得‘接地氣’,才能讓學生聽得懂、記得住。”抱著這樣的想法,她連續7天每晚加班至23點,重新打磨教案﹔她還借鑒“分層遞進”理念,將地理核心知識點拆解為“基礎認知—實踐應用—拓展思考”三級目標,每周3次向本地教師請教文化習俗,讓課堂既有專業深度,又含民族溫度。
一年以來,她所帶班級的地理平均分顯著提升,課堂在高原穩穩扎根。同時,她主動學藏語常用詞匯、了解本地習俗,每月開展1次“興文文化分享會”,向師生介紹苗族刺繡、竹編技藝、石海地質奇觀,搭建起兩地文化交流的“小橋梁”。“教育是促進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紐帶,這點我始終記在心裡。”周培娟說。
籃球架起心橋 拼搏凝聚情誼
如何更快走進學生內心?周培娟發現,“籃球”是當地孩子最愛的運動,也是打破師生隔閡的“通用語言”。恰逢新龍縣舉辦第十六屆全民健身運動會,她主動加入縣教衛系統籃球隊。
高原缺氧環境下,簡單的奔跑、跳躍比平原多消耗50%體力。賽前集訓時,她常練到呼吸困難、額頭冒冷汗,卻從未缺席一次——和隊友一起分析戰術、磨合配合,主動承擔防守重任,咬牙完成“缺氧訓練”。比賽中,她克服體力波動,在半決賽、決賽等關鍵場次助力球隊接連戰勝勁旅,最終奪得冠軍。
領獎台上,她看見場邊學生舉著自制加油牌歡呼,“那一刻,感覺師生間的距離徹底近了”。此后,常有學生課后找她討論籃球技巧,原本腼腆的孩子也漸漸敞開心扉,籃球場成了傳遞“永不放棄”精神、凝聚情誼的生動課堂。
溫情守護成長 細節傳遞溫度
“把每一個學生放在心上,把每一堂課上出溫度”,這是她的支教座右銘。除了課堂教學,她的關懷還延伸到學生成長的每個細節。發現部分學生因基礎薄弱,地理成績徘徊在及格線以下,她立即制定“課后1小時輔導計劃”:一學期18周,每周6天(含周末),每天課后在教室針對性講解“等高線判讀”“氣候類型分析”等薄弱環節,累計輔導時長超216小時,最終這些學生成績全部達標。
了解到部分學生家庭困難、冬天缺保暖衣物,她自掏腰包2400元購買加厚羽絨服、加絨保暖鞋,在寒潮來臨前逐一送到學生手中﹔見孩子們渴望閱讀,她又自費1500元買了120本課外書,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謝謝周姐姐”,學生們穿上新衣服時用藏語表達的感謝,成了她心中最暖的記憶。
每周六晚上9點,她還會准時到學生寢室,和孩子們圍坐談心——尤其關注女生的青春期困惑,為她們講解生理健康知識、分享成長經驗,做孩子們的“知心大姐姐”。
這份扎根高原的付出,收獲了沉甸甸的認可。2025年9月,周培娟被新龍縣委、縣政府評為“優秀支教教師”。學生鐘倩在作文中寫道:“周姐姐教我們認等高線、懂氣候帶,還告訴我們‘山外面有更大的世界,要勇敢追夢’。她就像高原上的格桑花,溫暖又有力量,我想成為和她一樣的人。”
一直以來,周培娟在新龍縣委、縣政府領導下深耕教育一線。她的支教經歷,不僅是個人教育生涯的寶貴篇章,更成為新龍與興文教育協作的生動縮影。(許振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