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四川宣漢:人大代表扎根基層深耕特色富民產業

2025年10月28日18:43 |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小字號

行走在四川省達州市宣漢縣的鄉村,高標准農田阡陌縱橫,現代農業園區充滿活力,“牛藥果茶菌”特色產業蓬勃發展,一幅產業興旺、鄉村美麗的畫卷正徐徐展開。

這背后,凝聚著宣漢縣人大代表的智慧與汗水——他們扎根紅色沃土,心系萬家燈火,以履職擔當為筆、實干篤行為墨,書寫著助力鄉村振興的時代答卷。

基層“領頭雁” 蹚出山鄉共富路

從大山深處走來,在基層沃土扎根,全國人大代表、龍泉土家族鄉黃連村黨支部書記胡曉玲,是群眾心中“累不垮的領頭雁”。她的履職之路,是一曲用初心踐行承諾、用擔當破解困境的奮進之歌。

2010年,懷揣著“讓家鄉變模樣”的赤子情懷,大學畢業的胡曉玲毅然返鄉,扛起村黨支部書記的重擔。她踏遍山鄉崎嶇,摸清村情民意,搶抓巴山大峽谷文旅扶貧的歷史機遇,以“愚公移山”的韌勁推動修建30余公裡便民水泥路、15公裡產業致富路,徹底改寫了黃連村“出行基本靠走”的局面。

“發展產業是脫貧致富的根本出路!”面對集體經濟薄弱、干部群眾信心不足的現實,胡曉玲帶領群眾深耕中藥材產業,規范種植、集中經營木香、黃連及三木藥材。為拓寬致富路,她還引進高山精油玫瑰,擲地有聲地承諾:“虧了,用我十年工資還!”凜冽寒冬裡,她帶領村民在冰封路面上推車運苗,讓高山玫瑰在貧瘠土地上綻放成致富花海。

“理想是經得住考驗的初心,願拿命去拼才有可能實現。”正是憑著這股拼勁,十年攻堅,她帶領村民實現人均年收入從不足2000元到28000元的跨越,讓昔日“苦村”變“甜村”。如今,走進黃連村,1.5萬畝木香、2000畝黃連、3000畝三木藥材郁郁蔥蔥,500畝高山精油玫瑰競相綻放,成為產業興旺、群眾致富的堅實支柱。

科技“女博士” 注入興農新動能

蔬菜學博士、食用菌專家耿新翠,這位把實驗室搬進田間地頭的省人大代表,用她的專業知識與實踐精神,完美詮釋“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誓言。

自選擇扎根宣漢以來,耿新翠便與食用菌產業結下了不解之緣。十余年來,她始終潛心研究,默默耕耘。她先后開展香菇出菇方式對比試驗、盆景靈芝系列栽培試驗,致力於穩產提質的探索之路﹔她成功示范羊肚菌、大球蓋菇與糧食作物的輪作模式,並將稻草、玉米芯等田間廢棄物作為菌菇栽培料,既降低成本又守護青山,讓生態循環農業理念在宣漢大地開花結果。

她化身行走的“科技播種人”,深入龍泉土家族鄉、老君鄉等偏遠山村,手把手傳授香菇、大球蓋菇種植技術,為宣漢乃至達州培養出一批“土專家”。她緊盯著產業技術瓶頸,積極開展科研攻關,主持的《宣漢縣老君香菇高效栽培技術集成應用與推廣》項目榮獲達州市科技創新獎,研究成果迅速得到推廣應用。

在耿新翠和廣大菇農的共同努力下,宣漢縣食用菌產業迎來了蓬勃發展。目前,全縣食用菌年種植規模達4000萬袋,形成以“一耳兩菇”為主導,多種珍稀菇類協同發展的產業格局,其中“老君香菇”和“黃金木耳”已成為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這些食用菌產品,不僅在本地市場廣受歡迎,還源源不斷進入重慶、成都等周邊市場。

產業“牛專家” 耕耘富民大事業

三十七年風雨兼程,三十七載默默堅守。市人大代表、畜牧研究員石長庚,以“拓荒牛”的堅韌與執著,在宣漢牛業發展史上刻下深刻印記。

“干牛的事業,就要有牛的韌勁!”這是石長庚的人生信條。1988年,20歲的他主動請纓挑起黃牛人工輸精重擔,十二年寒來暑往,在簡陋牛棚裡創造奇跡,將雜交牛受胎率提升至全省領先水平,每年為農戶增收超4000萬元。他傾注心血,成功培育出我國南方第一個乳肉兼用牛新品種——蜀宣花牛,獲國家權威認定,為宣漢畜牧業發展和群眾增收致富作出了重大貢獻。

“不僅要讓群眾養好牛,更要讓他們錢袋鼓起來!”他心系養殖戶,創新推出“牛寄養”“合伙養殖”等模式,構建“政府+企業+村集體+農戶”多元聯動機制,有效降低散戶風險,穩定群眾收入,壯大集體經濟。如今,全縣已建成肉牛規模養殖場238家,種植優質飼草4.2萬畝,肉牛存欄達16萬頭。大成鎮馬灘村依托牛產業,集體經濟年收入超百萬元,宣漢縣成為全省農區養牛第一大縣,“宣漢牛”真正成了群眾的“致富牛”。

據了解,在大成鎮,石長庚推廣“牧草種植+肉牛養殖+秸稈綜合利用+有機肥生產”生態循環模式后,實現了年綜合產值8.5億元,成功創建省五星級現代農業園區,並向國家級園區的目標邁進,“牛產業”真正成為推動當地經濟發展的“牛事業”。

胡曉玲的“鐵肩擔當”、耿新翠的“科技之光”、石長庚的“產業深耕”……他們是大巴山深處無數人大代表的生動縮影。巴山為証,歲月為鑒,宣漢縣人大代表們將繼續扎根這片熱土,以實干作答、以初心踐行,在希望的田野上奏響鄉村振興的更美樂章。(符艷、陳仕斌)

(責編:羅昱、薛育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