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總量年均增長5.4%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五周年成就顯著
人民網成都10月22日電 (袁曼倪)10月21日,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聯合辦公室統計專項組會議在重慶召開。會議通報了五年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成果以及川渝統計科研合作情況。
“雙圈”經濟總量由2019年不足6.4萬億元增加至2024年的8.7萬億元,佔全國比重由6.3%上升至6.5%,佔西部地區比重達30.3%﹔年均增長5.4%,高於全國0.5個百分點。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經濟實力、發展活力、區域整體競爭力明顯提升,在推進新時代西部大開發和全國高質量發展中的支撐作用明顯增強。
具體來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五周年成就呈現出五大特征:
特征一:提速增量,發展能級乘勢躍升。
川渝兩省市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作為重慶市委“一號工程”、四川現代化建設總牽引,緊密結合兩地實際,扎實推動各項任務落地見效,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區域發展能級和綜合競爭力不斷提升。
2020—2024年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地區生產總值連跨兩個萬億元台階,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邁上兩個新萬元台階。從財政實力看,2024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達到5632.1億元,比2019年增加1455.7億元,年均增長6.2%﹔2024年一般公共預算支出達到11864.9億元,比2019年增加2337.0億元,年均增長4.5%。從產業基礎看,2024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第一產業增加值突破6000億元、達到6202.2億元,年均增長2.9%﹔第二產業增加值突破3萬億元、達到31248.0億元,年均增長5.2%﹔第三產業增加值49742.8億元,年均增長6.0%。從要素支撐看,人口集聚效應明顯,2024年末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常住人口規模達到9853.5萬人,比2019年末增加43.5萬人,佔全國總人口的比重提高至7%﹔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持續增強,2024年末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達到17.5萬億元,年均增長9.6%,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達到16.7萬億元,年均增長12.6%﹔能源供給保障能力增強,川渝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工程建成投用,千億方天然氣生產基地加快建設,2024年川渝兩地規模以上工業發電量達到6202.8億千瓦時,是2019年的1.4倍,規模以上天然氣產量達到830.2億立方米,是2019年的1.5倍。
特征二:協同共興,區域發展新格局加快形成。
川渝兩省市突出雙核引領、強化雙圈互動、促進兩翼協同,統籌推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發展,以大帶小、以點帶面、以城帶鄉的協同發展新格局加快形成。
雙核引領作用凸顯,2024年成都都市圈、重慶都市圈經濟總量分別突破2.9萬億元、2.6萬億元,分別是2019年的1.4倍、1.3倍,佔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經濟總量的比重分別超過34%、30%。同時,區域融合發展水平持續提升。成渝中部地區加快崛起,2024年成渝中部地區經濟總量達到13963.2億元,是2019年的1.4倍﹔推動渝東北川東北一體化發展、川南渝西融合發展,川渝高竹新區、萬達開等10個毗鄰地區合作平台加快建設﹔支持秦巴山區、武陵山區、烏蒙山區、涉藏州縣、大小涼山等規劃區外其他地區積極“融圈入群”,帶動全域協同發展。此外,以縣城為載體的新型城鎮化穩步推進。城鎮化水平不斷提升,2024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6.09%,比2019年提高4.36個百分點,年均提高0.87個百分點﹔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5.24%,比2019年提高2.59個百分點,年均提高0.52個百分點。城市規模持續擴張,2024年四川地區生產總值超2000億元的市(州)有9個、較2019年增加2個,地區生產總值超500億元的縣(市、區)達36個、較2019年增加18個﹔重慶地區生產總值超500億元的區(縣)達26個、較2019年增加8個。
特征三:創新賦能,現代經濟體系加速構建。
川渝兩省市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加強協同創新,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經濟中心加快建設。
科技創新方面,研發投入持續增強,2023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研發經費支出達2065.5億元,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達2.49%,比2019年提高0.47個百分點。高水平創新平台加快建設,成渝綜合性科學中心、西部科學城、中國(綿陽)科技城加快建設,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從2019年的7個增至2024年的10個,川渝兩省市共享大型科研儀器設備1.4萬台(套)。創新主體加快培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024年突破2.5萬家。創新成果豐碩,2024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擁有有效發明專利22.8萬件,是2019年的2.6倍﹔技術合同成交額超過3500億元,是2019年的2.6倍。
產業創新方面,川渝兩地共建電子信息、裝備制造、先進材料、特色消費品等4大萬億級產業集群,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入選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建成我國第三大汽車產業集群。2024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工業增加值達24230.1億元、是2019年的1.4倍,年均增長5.8%。現代服務業蓬勃發展,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速分別達15.4%、9.1%。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加快培育,成功創建榮昌豬、三峽柑橘、長江上游榨菜等國家級農業產業集群,2024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糧食總產量達到3811.6萬噸。
經濟中心建設方面,巴蜀特色國際消費目的地加快建設,2024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4萬億元,年均增長5.8%,增速比全國高2.3個百分點。其中,網上零售等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競相發展,限額以上企業通過互聯網實現的商品零售額年均兩位數增長。
特征四:先行先試,改革開放新高地加速崛起。
川渝兩省市聚力改革突破、開放賦能,積極推進重點領域改革,加快提升內聯外通水平、建設內陸開放綜合樞紐、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高質量發展新動力新活力加速釋放。
重點領域改革持續深化,大力推進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全面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雙城經濟圈跨區域協作18條經驗、川渝市場一體化17條經驗獲國家宣傳推廣,兩地營商環境便利度均居西部城市前列。
內聯外通水平加快提升。對內全國交通“第四極”加快建設,成渝中線、成達萬等高鐵提速建設,世界級機場群加快打造,長江上游航運樞紐協同共建,2024年川渝兩地鐵路運營總裡程超9700公裡、高鐵總裡程超3300公裡,5年間川渝間鐵路往來貨運量累計超過7700萬噸。對外開放大通道加快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通達全球126個國家(地區)的548個港口,中歐班列(成渝)覆蓋歐亞120余個城市節點,累計開行超過3.6萬列。此外,兩地加快打造高水平高能級開放平台,川渝自由貿易試驗區協同開放示范區加快建設,12個綜合保稅區封關運行,西博會、西洽會等展會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
外向型經濟加快培育,對外貿易規模擴大,2024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貨物進出口總額達到1.7萬億元,年均增長6.9%﹔雙向投資合作加強,2020—2024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實際使用外資額累計達到225.5億美元,對外投資總額累計超過113億美元,對外承包工程完成額累計達到327.7億美元。
特征五:共建共享,高品質生活宜居地加快建設。
川渝兩省市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有力推動公共服務共建共享,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持續提升,高品質生活底色更亮、成色更足。
民生福祉持續增強。五年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新增城鎮就業人員累計超過700萬人,2024年重慶、四川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39713元、34325元,年均分別增長6.5%、6.8%﹔城鄉相對收入差距持續縮小,重慶、四川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分別由2019年的2.51、2.46縮小至2024年的2.24、2.22﹔社會保障網持續擴大,五年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新增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累計超過700萬人。
公共服務一體化提質擴面。公共交通互聯互通,成渝雙核間實現1小時高鐵直達,重慶中心城區和成都主城公共交通實現“一卡通”“一碼通”,22條跨省城際公交有序運行。公共服務水平提升,推出355項“川渝通辦”服務事項,40類高頻電子証照亮証互認﹔在全國率先實現川渝全類別戶口遷移“一站式”跨省通辦,養老保險、住房公積金等實現無障礙轉移接續﹔川渝935家二級及以上公立醫院161項醫療檢查檢驗結果實現互認,成渝地區在全國首創實現長期護理保險評估結論和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繳費年限互認。
生態共建共保共治成效明顯。一方面,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兩地成立全國首個河長制跨省市聯合辦公室,建立長江流域川渝橫向生態補償機制,長江干流川渝段年均水質連續多年保持為優,跨界國控斷面水質達標率100%﹔加強污染跨界協同治理,2024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年平均濃度為33.1微克/立方米,比2019年下降10%以上。另一方面,綠色低碳發展扎實推進,實施碳達峰碳中和聯合行動,共同開展能源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協同行動,在全國率先開展跨省“無廢城市”共建。
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第二個五年新征程的開局之年。會議指出,川渝兩省市將以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為總牽引,緊扣打造“兩中心兩地”和黨中央賦予重慶的“三中心一走廊”、賦予四川的“兩高地兩基地一屏障”戰略定位,加快打造帶動西部高質量發展的增長極和動力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