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傳統技藝在現代設計中“活”起來
——四川大學錦江學院國家級一流課程團隊紀實

近日,教育部第三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認定結果公布,四川大學錦江學院藝術學院《傳統文化設計元素考察》課程成功入選“社會實踐一流課程”。據了解,該課程以“傳承文化、守正創新”為宗旨,構建了“場景化、游戲化、實戰化”教學模式,強調跨學科融合與在地化實踐,致力於培養具有文化自信與創新能力的設計人才。
“破圈”實踐:讓設計課堂延伸至非遺現場
走近川大錦江學院國家級一流課程團隊。川大錦江學院供圖
“傳統文化教育絕不能紙上談兵,設計教學更不能閉門造車。”課程負責人王美娜副教授如是說。
這門課程成功獲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很大程度因為其大膽的“破圈”實踐。課堂不再局限於教室,而是延伸至田野鄉間、博物館、非遺工坊,甚至企業的實戰項目評審現場。我們通過構建“場景化、游戲化、實戰化”的教學新范式,將優秀傳統文化資源轉化為沉浸式學習情境。學生以類似“游戲任務”的方式打卡探索,在企業導師的模擬評審中完成項目迭代。學習,成了一場與優秀傳統文化深度對話的體驗。
產學研用融合:讓傳統技藝煥發新的生命力
走近川大錦江學院國家級一流課程團隊。川大錦江學院供圖
據悉,課程教學團隊匯聚了多學科背景的師資力量:四川大學錦江學院王美娜副教授、黃濤教授,西華大學孟凱寧教授,企業高級工業設計師李然之等共同組成了一支“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教學隊伍。
他們引導學生打破專業壁壘,融合藝術、科技、商業等多維視角,以復雜真實問題為研究課題,積極開展跨學科協作。學生不僅學習如何從紋樣、色彩、工藝中提取文化符號,更嘗試將AI工具、新媒體語言融入設計實踐,讓傳統技藝在當代生活中煥發新的生命力。
在地深耕:讓學生在學思踐悟中感受文化價值
作為一所扎根西部的應用型本科大學,在課程建設上就更加需要“在地化”實踐。課程組老師帶領同學們深入西南村落,訪談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測繪傳統民居,系統梳理地域文化資源。這一切不僅是為了完成設計作業,更是為了理解傳統文化何以成為“生活的美學”。
“這門課讓我意識到,設計不是靠我們憑空想象,而是從土地中生長出來的,”一名學生感慨道,“當我們把眼見的文化符號轉化為現代產品語言,並真正推向市場時,才真切感受到了什麼是‘文化的價值’。”
成效初顯:新一代設計人的文化自信與創造力
文創中心。川大錦江學院供圖
“教育是點燃一把火——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也是對創新實踐的熱忱。”黃濤教授談到教學感悟時說道。
令團隊老師最欣慰的,是看到學生的成長蛻變。從對傳統文化的模糊認知,到能獨立完成文化解讀與創意轉化﹔從被動接受任務,到主動深入田野開展調研﹔從單一的設計技能,到系統整合資源、推進項目的綜合能力。他們的作品——無論是基於三蘇文化的文房四寶設計,還是新中式竹制書房桌椅,都彰顯出新一代設計人的文化自信與創造力。
寄語學子:在傳統中尋找未來的答案
課程團隊對錦江學子提出殷切期望:“希望你們始終保持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和一顆敏銳的心。傳統文化是一座無盡寶庫,需要你們去主動走近、躬身探尋,用腳步丈量歷史厚度,用雙手感知技藝溫度。”
談及對同學們的希冀,王美娜老師希望大家:“敢於讓傳統與現代碰撞,不怕失敗,用你們的才華讓經典煥發新生,努力做一個有擔當、有溫度、有創造力的新時代青年。”(馮耀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