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確提出支持成都做優做強極核功能加快高質量發展
四川需要更大更強的成都

日前,四川省委、省政府印發《關於支持成都做優做強極核功能加快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提出將支持成都持續做大經濟總量、做強核心競爭力、做優功能品質,打造超大城市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治理新標杆。
高規格出台文件,折射成都之重。成都是我國超大城市、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極核城市,肩負帶動全省、輻射西部、服務全國的重大責任。一直以來,經濟總量佔全省比重超三分之一的成都,為四川之進提供了重要支撐。
鎖定路線目標,更見四川擔當。在外界看來,《意見》出台是四川堅決扛起“經濟大省挑大梁”重任,以四川發展之進更好服務全國發展大局的堅定舉措。未來,四川需要一個什麼樣的成都?從《意見》首先聚焦支持成都加快建設西部經濟中心不難看出:四川需要一個經濟體量更大更強的成都,為全省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引擎”。
面對建設西部經濟中心這一目標,成都如何主動而為?如何破題?觀察成都近段時間的動作,“協調發展”成為其解題的關鍵思路。這種協調既體現在內部,包括產業之間的協調發展,23個區(市)縣之間的協調發展﹔也延伸至外部,與省內其他20個市州的協調發展。
西部經濟中心的家底
根據國務院批復同意的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在西部12省區市中,GDP(地區生產總值)超3萬億元的重慶被確定為“我國重要的中心城市”,成都和西安被確定為“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3座城市的城市功能定位均包含西部經濟中心。
西部11個省會城市中,隻有成都和西安的GDP突破萬億元,其中成都2024年GDP為2.35萬億元,高出西安近一倍。排在第三位的昆明,距“萬億”俱樂部還有近1800億元差距。
跳出西部看成都。2011年,成都以6950.58億元的經濟總量首次闖入全國城市GDP前十強城市榜單,繼重慶之后助力西部地區再拿下一個珍貴席位。此后,“東強西弱”的格局一點點被打破。去年,重慶實現對廣州的超越,攀升至全國經濟總量第四的位置,成都也連續幾年穩定在全國第七的位置。今年上半年,成都GDP同比增速領跑全國GDP前十強城市。
從經濟總量看,成都“大”得很明顯。但考慮人口基數,成都的“大”就被稀釋了。目前,成都常住人口已突破2100萬人,居全國城市第四位,排在前面的重慶、上海、北京,經濟總量遠高於成都。杭州GDP緊隨成都之后,但其常住人口僅1262.4萬人,比成都少了將近900萬人。成都在人均指標上不佔優勢。去年,成都人均GDP超10.96萬元,在全國GDP前十強城市中僅高於重慶。
做強西部經濟中心功能定位,成都面臨著繼續做大做強經濟總量的課題。《意見》明確提出到“十五五”時期末,成都經濟總量超過3.2萬億元。這意味著從2025年到2030年的6年時間裡,成都的GDP 需要平均每年增加1400億元以上。
在經濟體量已達到2.35萬億元的基礎上,實現持續快速增長並非易事。成都當下的發展,既面臨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也面臨轉型發展的“成長煩惱”,動力結構、產業結構、需求結構、要素結構等都進入新一輪優化調整期。
產業協調發展的“兩條腿”思路
去年,向來以工業見長的蘇州以10043.7億元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成為全國第七個萬億級消費城市。提振消費正成為越來越多城市的重要課題。消費正是成都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長板”,消費對全市經濟增長貢獻率長期超過65%,成都也是全國7個萬億級消費城市之一。
省市同心燒旺消費之“火”。《意見》第一條就是支持成都全方位擴大內需,省市將共建國際化便利化消費環境和服務體系,打造春熙路、交子公園等世界級商圈。賽迪顧問股份有限公司西部城市研究中心副主任張瀟瀟認為,這一舉措很有針對性。“隨著成都世運會等賽事的舉辦,成都在國際舞台上的聲量越來越大,良好便利的消費環境正是當下亟需。”
今年以來,成都通過深耕首店經濟、持續發放消費券、打造文旅融合新場景等多種手段,強力拉升消費曲線。上半年,成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跑出6.1%的同比增速,是7個萬億級消費城市中增速唯一超過6%的城市。
成都世運會助力成都8月消費迎來一波小高峰。8月7日至17日,成都零售業銷售收入同比增長24.5%,開票戶數同比增長6.0%。面對即將到來的中秋國慶雙節,成都正“摩拳擦掌”,籌劃推出300余項主題活動和系列特色場景線路。
“長板”要做長,“短板”也必須補上。推動經濟協調發展,必須“兩條腿”走路。
一直以來,成都面臨工業佔比“未強先降”的困擾。2024年我國規上工業營業收入城市排行中,成都以1.8萬億元總額排在全國第12位,而經濟總量在成都之后的東莞、寧波等地級市,其規上工業營業收入已突破2萬億元。
發力補“短板”,成都有多拼?已有的重點產業鏈中,成都把一半以上的席位給了制造業。數據顯示,上半年,成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速為7.8%,位居全國GDP前十強城市前列。截至今年上半年,成都工業投資已連續12個月保持40%以上快速增長。
宏觀數據中藏著“巨無霸”:總投資超600億元、國內首條第8.6代AMOLED顯示器件生產線——BOE(京東方)成都第8.6代AMOLED生產線力爭年內點亮。這是四川迄今投資體量最大的單體工業項目,將助力成都成為全國最大的柔性面板生產基地。
在支撐成都工業發展上,《意見》既從大處著眼,也從小處落筆。比如,《意見》特別提到將提升全省汽車產能利用率,支持實施一批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重點項目。搶抓政策機遇,9月17日,總投資133.5億元的17個項目落戶成都經開區,涵蓋新能源電池、智能座艙、自動駕駛等關鍵領域。
下好“強縣活區”的這盤棋
盡管成都自身體量在全省遙遙領先,但其內部的不均衡現象長期存在。GDP排在第一的成都高新區,以全市1.6%的土地面積撬動了14.5%的GDP,去年達到3490億元左右。而排在最后一位的蒲江縣,去年GDP為228.6億元。
與蒲江長期“合體”出現的,是成都最外圍的另外7個縣市:簡陽市、都江堰市、彭州市、邛崍市、崇州市、金堂縣、大邑縣。過去,它們先后被劃定為成都的三圈層、郊區新城。盡管它們的土地面積合計約佔全市的三分之二,但經濟體量貢獻隻有不到18%。
最近,它們有了新名字,也有了新定位:縣市新城。為推動縣市新城發展,成都出台《成都市推動縣市新城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推出針對8個縣市新城的“一縣一策”大禮包。
力度之大,體現在細節中。目前8縣市中,除金堂縣外全部通達軌道交通。為補上這一“空缺”,交通部門擬通過實施寶成鐵路改造及新建青白江至金堂線,打造直連金堂縣城與中心城區的軌道線路,項目建成后,成都至金堂直達運行時間僅需 40分鐘左右。
這一舉措體現了成都“一盤棋”的發展思路,即深入實施“強縣活區”行動,立足各區(市)縣稟賦條件和發展基礎,高水平推動市域協調發展和城鄉融合發展。這一舉措得到省級層面的認可,《意見》明確提到,到“十五五”時期末,成都要形成新區引領、城區支撐、縣市突破的發展格局。
縣市新城展現新面貌:9月5日,四川彭州經濟開發區將江蘇誠盛綠色能源裝備總部及研發生產制造基地項目收入囊中,積極搶佔氫能源市場﹔9月16日,日東材料科技(成都)有限公司增資20億元新建的OLED偏光片生產基地項目在四川崇州經開區竣工投產,將顯著增強該市在成都市電子信息生態圈中的協同發展地位﹔在邛崍,一座集“引、育、孵化”一體化功能的可視化綜合低度酒生產基地即將全面呈現,標志著邛崍產區低度酒產業高質量發展邁入新階段……
謀求“五區共興”的成都作為
今年火出圈的“蘇超”,讓江蘇這個東部沿海省份成為“顯眼包”,其13個市“個個都能打”、發展相對均衡的省情成為熱議話題。但全國能做到這一程度的區域並不多。在四川,成都作為“老大哥”遙遙領先,排在第二位的綿陽,GDP不到成都的五分之一﹔排名最靠后的市州,GDP不及成都的四十分之一。
為破解經濟發展不均衡問題,近年來四川持續實施“四化同步、城鄉融合、五區共興”發展戰略部署構建區域發展新格局。延續政策一致性,此次出台的《意見》,其中一條,精准聚焦在成都如何“提升輻射周邊帶動全域能力”上,要求成都發揮經濟大市挑大梁作用,強化成渝雙核聯動,推進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推動成都平原經濟區一體化發展,帶動五區共興發展。
有心者不難發現,隨著經濟體量不斷擴大、發展階段不斷提升,成都向外輻射帶動的動作和效果,都已有所體現。
極米是最常被提到的案例之一。這家從成都孵化成長起來的科技公司,幾年前在宜賓投建了極米智能光電產業園,推動了宜賓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成都和宜賓兩地,共同摸索實踐出了“研發設計在成都、轉化生產在市(州)”的產業互動模式。
這一模式並不是“孤本”。比如,成都與廣安在生物醫藥領域的合作、成都與雅安在大數據產業方面的合作、成都與資陽在口腔產業方面的合作,都是這一模式的具體實踐。“這種模式對雙方都有利。”張瀟瀟認為,要在更大范圍內配置資源要素,成都需要大力發展總部經濟這一更高級別的經濟形態,而吸引總部經濟的聚集,周邊的生產配套十分關鍵,因此“總部+基地”的模式能夠帶來雙贏。
雙贏方可持久。9月,成都市委主要領導帶隊赴阿壩州調研考察對口支援工作﹔7月,南充市黨政代表團來蓉考察,兩市簽署合作協議﹔6月,2025“投資成都”全球招商大會上,成都、德陽、眉山、資陽四市主要領導登台,首次聯合發布“成都都市圈投資指南”……
種種舉動釋放同一信號:成都將推動資源要素同用、城市運營同體、競爭優勢同構,聯動其他經濟區發展,實現“全省一盤棋、市(州)齊發展”的良好格局。(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秋怡 蔣君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