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芳榮團長,我們找到您的親人了
——鐘芳榮烈士尋親記

在四川省通江縣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內,長眠著25048名紅軍烈士。隨著“為烈士尋親”活動持續開展,一些烈士終於等來了親人,但鐘芳榮烈士的墓前,卻始終未見親屬的身影。
歲月雖遠,但墓碑上每年描紅的字跡仍清晰可辨:“鐘芳榮,河南新縣人,一九O六年生,中共黨員,一九二八年參加革命,任紅四軍十二師三十六團團長,一九三三年五月在四川通江作戰犧牲。”
2024年初,通江縣尋親專員再次聯系上河南新縣退役軍人事務局,並發送了鐘芳榮烈士的墓碑照片。“碑文明確記載鐘芳榮烈士是新縣籍,懇請協助查詢新縣烈士英名錄,看看是否有相關記錄。”通江方面言辭懇切。
“請放心,我們一定全力配合。”新縣工作人員迅速回應。然而次日傳來的,仍是那三個字:“沒查到。”
尋找鐘芳榮親人的線索,再次中斷。
轉機出現在2025年3月。通江縣退役軍人事務局赴烈士籍貫較為集中的湖北紅安與河南新縣開展區域協作尋親,首站抵達紅安縣。
在紅安縣鄂豫皖蘇區中心烈士陵園,通江縣工作人員逐一查看墓碑,重點記錄1932年底至1935年初犧牲於四川的烈士。“曾繼奎烈士,1907年生,華家河公社曾家人……”“陳光清烈士,1905年生,高橋公社余家咀人……”正當他們專注核對時,一位尋親專員突然高聲喊道:“快看!鐘芳榮烈士的墓碑!”
眾人迅速圍攏,取出手機中保存的鐘芳榮墓碑照片現場比對——出生時間、參加革命時間、犧牲時間、地點與職務,完全一致!
紅安縣退役軍人事務局立即聯系縣黨史辦、檔案館,並委托高橋鎮退役軍人服務站尋找烈士親人。因信息記載明確,很快找到了鐘芳榮烈士的侄兒鐘應明。
經紅安縣檔案館查詢及鐘芳榮侄兒鐘應明講述,一個家族四位烈士的悲壯往事,終於浮現。
1929年,鐘芳榮父親鐘端銀率全家(除幼子鐘方顏外)投身革命,鐘芳榮父親鐘端和母親楊菊香、妹妹鐘芳恆都在對敵斗爭中犧牲﹔1933年,已擔任紅四軍十二師三十六團團長的鐘芳榮在四川通江對敵作戰犧牲﹔鐘芳榮妻子在家破人亡后下落不明,音訊全無﹔鐘芳榮姐姐為躲避“斬草除根”的迫害,她帶著年幼的弟弟鐘方顏(鐘應明父親)隱姓埋名。
鐘方顏在地主家放牛、打長工,直至解放后才恢復本姓。后經同鄉指引,他赴武漢求助李先念主席,被安排至武鋼工作。1955年,他返回紅安縣申報烈士,並為4位親人立衣冠墓。1958年因左眼失明調至青山磚瓦廠,1962年返鄉,在政府幫助下建三間土坯房安居。
當年春節,鐘方顏請教書先生寫下一副對聯:“殺父毋母誅兄亡嫂一家人幾乎死盡﹔東藏西躲南跑北奔姐弟倆殘剩今朝。”字字血淚,既控訴了反動政府的殘暴,也訴說著革命家庭的慘痛犧牲與不屈堅守。
如今,鐘芳榮烈士的侄兒鐘應明雖因身體原因,尚未能親自踏上通往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的路途,但他的心早已跨越千山萬水,抵達了伯父長眠的土地。他說,總有一天,他要站在那座肅穆的墓碑前,親手撫摸那描紅的字跡,替父親、替整個家族,說一句:“我們來看您了。”
血脈也許會被戰火隔斷,但記憶與思念從未湮滅。每一位烈士,都不該是無名的英雄﹔每一段犧牲,都應當被后來者銘記。鐘芳榮團長,您並不孤獨。您的親人,終於找到了您﹔您的故事,也將永遠在這片您用生命守護的土地上代代相傳。
青山埋忠骨,山河念英魂。願安息。
來源:巴中市退役軍人事務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