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峰萬壑覓忠魂 千山萬水永銘記
——巴中市南江縣籍烈士賀紹銀尋親記

錦旗徐徐展開。“67年了,終於找到二哥了!非常感謝!”今年7月28日,賀紹銀烈士的親人哽咽的話語接通了半個多世紀的思念,也讓巴中市南江縣烈士紀念設施管護中心(簡稱“縣烈管中心”)主任劉攀的眼中淚光閃動。
這條跨越六十七載的回家路,終於鋪到了終點。一個家族近七十年的思念,終於接續了血脈的溫度。忠魂在秦嶺深處沉寂的漫長守望,終於被故土的牽挂溫柔喚醒。
泛黃文字裡的星火
2024年11月下旬,南江縣為烈士尋親專員在整理烈士信息時,為烈士賀紹銀輕輕拂去了歲月的塵埃。1958年4月5日,編號632的伊爾14P型客機在西安西南約70公裡的佛坪縣墜毀,機上14人全部遇難。事故原因是飛行途中遭遇惡劣天氣,能見度驟降,最終撞山失事。遇難者之一的副駕駛名叫賀紹銀,26歲,南江青年。
尋親專員的指尖撫過這段客觀的文字記錄,心情沉重似山,但也暗下決心:一定要用自己的星辰微光,照亮一條封存太久、荊棘叢生的回家路。
線索雖如游絲,尋找絕不放棄。南江縣為烈士尋親工作組人員先后與陝西省漢中市佛坪縣和西安市周至縣有關部門取得了聯系,請求協助尋找當年飛機失事的具體點位及烈士安葬地點。
有了一點消息后,正值隆冬,大雪紛飛,他們想立即奔赴飛機失事地——原漢中市佛坪縣高坪區雙廟鄉四方台山深處、現隸屬西安市周至縣王家河鎮管轄范圍,皆被因雪封山阻隔。
終於等到秦嶺深處冰雪消融、春山可望的2025年5月,尋親工作組再次與陝西省周至縣烈保中心取得聯系,作好了去實地尋找的准備。6月,尋親工作組致函中國民航西南地區管理局,請求協助查閱伊爾14P型客機當年失事具體情況及駕乘人員詳細信息。6月下旬,尋親工作組到達成都,現場與中國民航西南地區管理局交流,找到賀紹銀烈士的部分檔案。而后,聯系上相關知情人員,查實了賀紹銀為某部戰士,其英魂長眠之地,正是當年飛機折翼的秦嶺深處。
秦嶺深處的跋涉
2025年夏,工作組人員的身影嵌入了陝西省周至縣王家河鎮雙廟子村莽莽蒼蒼的大山褶皺。四方台山面積達2900余平方公裡,海拔超過2600米,在如此廣袤的崇山峻嶺中尋找,難度可想而知。
烈日熔金,時間還得倒流67年——尋訪當年親歷者,近乎大海撈針。
尋親工作組通過手機翻刷自媒體平台,終於查到有登山愛好者去過事發地,其還在旅游日記中記錄了事發地的詳細情況。但是,尋親工作組費盡千辛萬苦聯系上該驢友后,卻被告知需要支付高昂的向導服務費。此線索中斷,尋親工作組沒有氣餒,直奔王家河鎮雙廟子村,尋求該村干部、群眾的幫助。
到達村上,幸得村支書唐朝鴻引路,尋親工作組踏遍村庄,走村入戶,了解核實,反復摸排,來回奔波。
終於,尋親工作組在85歲的李中華老人霜染的皺紋裡,聽見了那聲撕碎時空的巨響:“‘噠噠噠’頭頂飛過,‘轟’一聲響……我們趕到時,機頭嵌在山崖,駕駛艙在大火裡燒著……”老人渾濁的雙眼深處,瞬間燃起當年的驚駭與悲憫。這微弱燭火般的記憶,終於艱難地照亮了小澗國有生態林場管轄區的方向。
暮色四合之時,尋親工作組趕到了林場。已下班的林場黨支部書記崔巍,聞訊旋即返回。“能為烈士做事是我們的驕傲!”他抹去額上的汗珠,聲音堅定如石。
在崔巍的全力協調下,6月28日,凌晨3點的秦嶺深處,手電光柱刺破原始森林的濃重墨黑——尋親工作組與向導一起在腐葉泥濘中跋涉,無數次拔腿時鞋子幾乎被泥漿吞噬。蚊虫如黑雲,裹身刺痛,無論涂抹多少驅蚊劑都無濟於事。GPS信號徹底消失,地面布滿獸腳爪印。等高線在地圖上呈現溫柔曲線,現實中卻是陡直懸崖。碎石滾落,驚鳥紛飛,每一次的攀爬都得非常小心。手機地圖上的標識讓人不踏實,而真正指引方向的,是掌心滲血的緊摳、辨識方位的經驗、心中不滅的信念。
大家用膽識刺透恐懼與未知的厚重帷幔,用毅力支撐著疲憊身體,朝著那個悲壯的坐標奮力前行。
崖縫間的英魂印
林間幽暗裡,突然一聲驚呼撕裂沉寂:“別動,有東西在亮光!”劉攀屏息弓身,枯葉之下,一塊扭曲鋁片赫然在目——“飛機殘骸!”這微弱的金屬反光,瞬間點燃了希望。眾人俯身,如執聖物,戴著手套在腐殖層中一寸寸摸索。
抖落腐葉和泥土,飛機殘片與部件陸續重見天光,被布包裹著收藏起來,緊貼心口——那是穿越生死隔膜的沉重信物,是英魂遺落人間等待拾取的無聲呼喚。
“快看!崖縫!大火燒過的痕跡!”驚起的呼聲讓所有人目光聚焦山崖高處那條幽深裂口。打開錄音,走訪時滄桑的聲音與眼前景象疊合。
“就是這兒!”——經過反復辨識,終於確認了當年遇難者骨灰安葬的大致方位。
眾人肅穆,整理因荊棘撕扯而破爛的衣衫,朝著沉靜了67年的崖壁深深鞠躬。腰脊彎下的弧度,低過了秦嶺險峻的峰巒。靜默佇立的姿態,凝固了時間。那一刻,他們突然涌出了熱淚——幫助烈士歸鄉的夙願,終於穿透滄桑歲月照進現實。
他們就地捧起數抔浸染了烈士精魂的泥土,動作輕柔如承接熟睡的嬰孩。
“賀紹銀烈士,回家吧!”這一聲呼喚,代替呼嘯的發動機聲響徹山谷。67年的隔世凝望,歷盡波折,終得尋回。
當年飛機殘骸嵌入秦嶺的裂響,歷經六十七載風雨沖刷,終化作親人捧起故土時無聲的淚滴。那曲折歸途所丈量的,不僅是地理的千山萬險,更是民族脊梁裡那份堅執的守望與回響。
每抔艱難迎回的鄉土,皆為悄然續上的星火。
尋找烈士墓地和為烈士尋親的行動,持續著匯入記憶長河,最終化作照耀山脈深處的晨光——亮徹著后來者腳下之路,銘記著以生命托舉起山河無恙、世間安寧的分量。
來源:南江縣退役軍人事務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