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文旅、打造個性化體驗、挖掘地方風味——
中餐廳,解鎖多種打開方式

如同中國菜系之多元、地方風味之豐富,中餐廳也各有其風貌。
今天,當尋味的外國游客來到中國,他們與餐廳的邂逅方式也愈加多樣:可以在古典園林裡品味江南味道﹔可以在主廚的深夜小灶中感受一份熨帖﹔也可以在弄堂爺叔的灶台上尋得一份悠遠的地方記憶。
這些多樣化的經營探索,則共同匯聚成中國餐飲業的融合創新。在近日舉行的“2025黑珍珠餐廳指南食見先鋒大會”上,多位主廚和餐廳掌門人分享了他們的故事。
“傳承的是技藝、文化,創新的是表達方式”
餐廳能不能成為文旅目的地?
曾經的主廚、今天的揚城一味董事長陳萬慶認為:可以。那些為了打卡趣園茶社而專程奔赴江蘇揚州的游客,則不斷強化著這樣的信念。
趣園茶社主要經營淮揚特色早茶和午晚餐,但不一樣的就餐體驗,正讓許多消費者將它作為旅行目的地。“趣園原名黃園,歷史底蘊深厚。我們‘餐廳+’的運營模式,融入文化、園林、互聯網等多方面的元素,就是要讓趣園真正地有趣。”陳萬慶說。
在陳萬慶看來,文旅產業發展正從觀光時代進入體驗時代,場景的打造往往比風景更為重要。因此,從非遺市集、清曲演藝、木偶表演到彈詞評話、手作、面塑,這些經典元素的疊加,讓就餐遠遠超出美食的范疇。
同時,經營者也對流量保持著警惕。“如果流量100%來自外地人打卡,是很危險的,我們不希望完全做成游客餐廳。”陳萬慶說。
於是,他們尋找街頭巷尾逐漸消失的傳統小吃,恢復了油端子、粢飯、麻團、火燒、春餅等50多道記憶中的老味道,在保留精華之余,找到適合現代食客的美食呈現。“傳承的是技藝、是文化,創新的是表達方式。”陳萬慶說。
“不一樣的餐飲消費,打造深夜廚房個性化服務”
在四川成都,有這樣一個特別的“深夜廚房”:每晚10時餐廳營業結束,主廚楊艷彬的“飯桌”就要開張了,每晚僅開放一到二桌,無固定菜單,全憑主廚“新”意。
楊艷彬是餐廳福滿樓的主理人兼行政主廚,90后,已入行十多年,一直希望自己的餐廳能夠擁有個性化風格,如今后廚餐桌確確實實“圈”住了不少消費者。“現在歐美的客人很多,新加坡、馬來西亞也有,國內的客人也是來自全國各地。”他說。
小飯桌憑什麼吸引人?楊艷彬發現,客人喜歡主廚互動這樣的特色體驗,說到底還是個性化。“不一樣的餐飲消費和輕鬆難忘的深夜,能真正打造深夜廚房整體的個性化服務。”
在瞬息萬變的餐飲市場,讀懂年輕客群就是掌握未來的鑰匙。“以前覺得把菜做好,用好的食材,請到好的伙伴,做出烹調個性想法,應該生意不差。”楊艷彬說,但現在他更注重八個字——“菜品留人,服務留心”,“當你能夠做好菜,並且能提供個性化服務,就一定會擁有自己的消費群體”。
“給遠方的客人多一個前來體驗風土人情的理由”
“白燒鱔背是小時候外婆常做的味道。都說六月的黃鱔賽人參,而白燒的做法更能吃到鱔魚的鮮……”
憑著對一口鮮的執著、對本幫菜的鐘愛,老興鮮創始人蘇杰立志要做一個地道的上海菜品牌。
“上海城市發展太快了,上海人的飲食文化在高速發展中漸漸被沖淡了。”蘇杰說,其實上海菜不等於濃油赤醬,如果能還原“記憶裡的好味道”,一定能俘獲本地人的胃和心。
對於食材,老興鮮有自己的“新鮮”標准,要盡一切人力縮短產地到廚房的時間,最大程度留住食材本味。
但守本,不意味著守舊。“畢竟吃什麼,向來都是在不斷變化的。”蘇杰說,他走出上海,也不斷收獲關於做菜的啟發,比如:在舟山被啟發用寧波小海蜒給魚湯提鮮﹔在台南菜市場學到採用水發的蹄筋,比傳統本幫的油發更軟糯黏滑﹔在汕頭被啟發將上海傳統魚頭豆腐羮中的豆腐換作粉皮,並以原湯化原食的方法制作湯底……種種例子,不勝枚舉。
“作為地方菜系,我們希望打破刻板認知,給遠方的客人多一個來上海體驗風土人情的理由。”蘇杰說。而用心打磨的好味道,也正真正變成扎根市場的好生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