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貢沿灘:為群眾跑腿的“何老鐵”
“哥,我最近很郁悶,想跟你擺哈!”“幺弟,遇到啥子困難了?”8月下旬,正在上班的自貢市沿灘區信訪局黨組書記、局長何大奇,接到曾經的信訪人李某的電話,向他吐露最近生活中的糟心事。半個小時后,李某高高興興地挂了電話。他工作中常見的一幕:許多信訪人早已把他當朋友,經常尋求信訪以外的幫助。在他們的心裡,何大奇是一個“好人”“耿直朋友”“辦事很公正的干部”。他們之間,形成了一種非常“奇特”的關系:往往通過矛盾尖銳的信訪認識,卻對何大奇有著莫大的信任。
不僅被群眾廣泛認可,多年來,頭腦靈活的何大奇還從信訪工作中創新出“六字工作法”等多種工作機制,將過去最高峰時區本級超過2000件的年信訪量,奇跡般地縮減到近幾年的300余件,降幅高達85%。2020-2024年連續五年名(並)列全市各區縣第一,工作成效位列“全省第一方陣”,2024年被省信訪局推薦參評“全國信訪工作示范縣”。
“群眾來訪時間,就是我們的上下班時間!”
每天早晨何大奇提前1小時就出現在辦公室。“沒有嚴格的上下班時間,群眾來訪時間,就是我們上下班時間!”一個區級信訪機構,隻有7名信訪干部,工作量可想而知。一大早來,有時工作到凌晨。
“每天到辦公室,我優先處理上級交轉的、群眾關切的信訪件,督促辦理流程﹔其次,查看當天有無重要來訪來信﹔同時,兼顧審核重點信訪答復意見。”
站在群眾角度,處理信訪問題,這是何大奇能獲得群眾信賴、公正處理好大量信訪的主要原因。
2022年,群眾張某、馮某來訪,情緒激動地反映在4家機關單位當門衛期間社保未得到解決的問題。兩人向相關部門反映若干次無果,無奈到信訪投訴。何大奇立即要求沿灘區信訪事項人民調解委員會及時組織雙方調解並簽署了調解協議。
不僅給群眾“撐腰”,他還管了不少本職工作外的“閑事”。多年前,信訪人夏某因對征地拆遷補償政策“過低”表示不滿,多次到信訪部門投訴。何大奇了解情況后,指導相關單位嚴守政策底線,絕不能滿足其無理要求。同時加強對夏某生活的關心,協調相關單位幫助解決就業問題。2021年,堅持了10年的夏某終於鬆口,與相關單位簽訂協議,再也不提“不合理的訴求”。
信訪群眾肖某,經常到區信訪局反映區外的涉法涉訴問題、與鄰居的糾紛矛盾。她常到辦公室找何大奇攀談,成了他的常客。何大奇不厭其煩,也在不違背政策的情況下,站在她的立場,給她出主意、想辦法。何大奇四處想辦法,為她解決了一套公租房,又為她下肢癱瘓的老公解決了一副自動專用輪椅。心懷感激的肖某說:“何局長是個好人,辦事公正!”
斷斷續續的16年裡,何大奇從鄉鎮信訪干部開始,到區信訪局副局長、局長。職務的變化,並未消磨他對信訪工作的熱愛。16年裡,他接待群眾上萬人次。
在他的帶領下,沿灘區信訪局獲得了眾多國家、省、市、區榮譽:2021年4月,國家信訪局授予沿灘區“三無”縣(市、區、旗)﹔2016年2月,省人社廳、省信訪局授予“全省信訪系統三查三促三爭當活動先進集體”。沿灘區信訪工作經驗,還被人民網、中國網、四川在線、川觀新聞、華西都市報等主流媒體多次報道。
他本人也多次獲得省、市、區級榮譽:2012年6月,被省委組織部、省人社廳表彰為“四川第一批千名干部人才援助藏區行動優秀個人”﹔2022年3月14日,被省委、省政府表彰為“四川省信訪工作先進個人”。
信訪工作咋創新?他改變了基層信訪生態機制
從鄉鎮信訪干部到分管信訪工作,再到區信訪局的“一把手”,何大奇不斷思考如何把信訪工作干好、提質增效。他特別關注具有廣泛代表意義的信訪案件,並創新工作方法,在全區推行。正是這些舉措,短短幾年間,將區本級的年信訪量減少了驚人的85%!
“群眾的許多信訪,都有共同特點。抓住這些共性,可以將許多信訪問題‘掐滅’在源頭。”何大奇說。
2024年末,沿灘某小區地下車庫辦理產權証,因個別業主未繳納稅費最終無法辦理,引發了業主的集體不滿,尋求信訪解決。何大奇立即與自貢市住建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不動產登記中心、市信訪局等部門協調。想盡各種辦法,通過法定程序,最終及時給繳納稅費的業主辦理了產權証。一個小區幾百名業主,如果都來信訪,極可能會造成群體性事件。有著多年信訪工作經驗的何大奇深知,類似遺留問題在自貢並不鮮見。抓准一個矛盾,就可以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解決一大批群眾的訴求,避免潛在的群體信訪風險。
五年前,群眾陳某的孩子罹患白血病,因大病未能報銷登門信訪。何大奇了解情況后發現,彼時市醫保部門的相關政策還未出台。怎麼辦?這可不是陳某一家的事,全市還有成百上千個類似的家庭。何大奇立即協調相關部門力爭解決,最終市醫保部門決定由醫保基金先行墊付,順利地解決了陳某孩子大病報銷的難題。何大奇經手的這起案例,為后來全市數百起類似案例起到了率先垂范的作用,最大化地解決了這些家庭面臨的困難。
辦理一個信訪案,解決一批群眾的問題。這是何大奇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如何創新信訪工作,發揮最大效能,撬動更多資源,解決更多群眾的實際問題?
自2019年擔任沿灘區信訪局黨組書記、局長以來,何大奇不斷探索創新,在工作中摸索出“穩、聽、核、辦、復、訪”六字工作法、信訪辦理六見面、落實“五長一律師”責任制、健全源頭治理多元化解機制、推行信訪工作法治化等舉措。
同時,連接各方資源健全體系,創新體制機制,會同相關單位在沿灘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內設立“企業法治服務中心”,在全區鄉村振興核心示范區設有“金銀湖社會治理中心”,在新城區設有“沿灘區法理情公益服務中心”、在鄉鎮、街道建設“睦鄰中心”等,吸收具有豐富的政法、信訪、群眾工作經驗的同志參與,建成區、鄉、村三級心理服務咨詢中心(室)102個,提供政策宣傳、法律援助、心理咨詢、糾紛調解等服務,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形成“協同作戰”工作格局。將全區信訪工作從單純地“解決某個群眾訴求”,上升到“從源頭處置信訪”“與各部門長期協同共享信訪數據”“形成信訪機制的體系化建設”等更高維度,徹底改變了過去基層信訪工作的生態體系,得到不少省、市領導和專家的認可。
站在更高維度 處理信訪工作的源頭矛盾
多年來,為了全身心投入到群眾信訪工作中,何大奇犧牲了太多個人利益:老父親80歲生日,他因在為群眾的訴求奔波沒回家﹔6年來他隻請了一天公休,還是送娃娃去外地讀書﹔頸椎患病多年,因工作太忙無法拖了兩年才就醫……
“信訪工作沒有淡季,一年四季都是‘旺季’!”何大奇說,他和其他6位同事是“上班時間保証不休息,周末休息時間不保証”,“已經習慣了,一閑下來就總會想著工作,琢磨哪位信訪人的事情還沒解決,心裡總有點不著落。”
為什麼沿灘區的信訪工作,能在全省走在第一方陣?與何大奇不斷勇於探索、敢於創新、著重源頭治理密切相關。多年的信訪工作,他始終注重強化源頭預防,提倡主動介入,建言獻策,為相關單位精准決策、科學決策、依法行政作出積極貢獻,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了信訪事件發生。
他還特別注重成果轉化,建議各相關單位加強信訪法治化工作總結,從工作實踐中提煉經驗亮點,形成長效化的制度體系,為全面推進信訪法治化建設提供制度保障。
“這麼多年,我最大的感悟,就是一定要把信訪人當成自己人,站在他們的立場思考問題、客觀處置,才能獲取群眾的最大信任。”何大奇說,同時不斷創新工作方法。不進則退,信訪形勢每年都在變化,我們不改變就會陷於被動、落后。
他認為,信訪干部一定要把解決人民群眾的問題作為最大的本職工作,把群眾訴求放在心上,深入研究突出矛盾,推動源頭治理,站在更高維度來看待問題、化解矛盾。“信訪工作難,但再難的信訪,也一定有解決的辦法。認真把信訪工作干扎實,這是我們黨聯系群眾的一個重要窗口!”(沿灘區委宣傳部供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