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古藺:縣域尋計人才“引與留”

行程密集,干貨卻不少。
8月25日,四川省瀘州市古藺縣,一場以人才招引為主題的會議,吸引了200余人參加:既有當地黨委、政府及相關單位的主要負責人,也有從這裡走出去的優秀學子,更有來自知名機構的專家學者。
一種折射出的迫切之情在會場足以感受:這個位於赤水河左岸的縣城,對人才的渴望。
渴望背后,是這座縣城尋計人才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探索。而更深層次的,是回答了兩個問題:人才如何“引進來”,人才如何“留下來”。
引進來
發展潛力是吸引的關鍵
3年時間,古藺實現了三個跨越:國定貧困縣到西部百強縣到全省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成績突出縣的諜變。
古藺縣委主要負責人在這次會議上發言時,率先拋出了這樣一個案例。
“縣委、縣政府始終堅持人才強縣戰略。”上述負責人補充說。
不可置否,人才對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作用已愈發明顯。
同樣的發言場景,幾乎在當日的專家座談會上,古藺縣人民政府主要負責人發言時同樣上演,“2021年—2024年,古藺縣地區生產總值年增長8%以上,獲評全省縣域經濟發展先進縣。”
一位與會專家告訴記者,上述兩個發言傳遞出一個積極信號:要想引來人才,傳統的獎勵和補助政策前提下,越來越多的人對發展潛力更加看重。
從古藺走出去的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在讀博士生王超凡作為“古藺籍”優秀學子代表參加了當天的活動。他的一句發言,引來台下30余位回鄉學子的掌聲。
“走出去,並不是為了逃離,而是為了更好地回來。”王超凡說,在他看來,今天,古藺正處在大發展、大建設的關鍵時期。機遇前所未有,但挑戰同樣不容忽視。古藺的舞台已經搭好,就看青年人能不能勇敢走上前去,扛起這份責任。
“英才伙伴”計劃是古藺縣人才戰略中的重要舉措,旨在於搭建“外部資源”與“本地發展”的橋梁,向有意來此發展的人才推介古藺。作為代表,中國視協市縣融媒體委員會副會長、高級記者張敏回顧了與古藺的合作之路。
張敏感慨道,讓“吾心安處是藺州”不僅是口號,更是每一位奮斗者的真實體驗——在這裡,才華有施展的舞台,成長有清晰的路徑,夢想有扎根的土壤。
留下來
“吾心安”不僅是承諾
今年5月,古藺縣發布人才政策2.0版——《古藺縣關於推動“藺州人才聚集行動”支撐高質量發展的十條措施》,明確設立6000萬人才專項資金。
“專項資金,專項服務於古藺人才。”古藺縣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要負責人說。
8月25日的會議上,每位與會者座位上放著的一頁手冊,更是細致地對各種政策進行了解讀。
“十條措施針對不同類型人才有不同的政策,從平台建設到人才引進和培養,事無巨細。”西南財經大學西財智庫主任湯繼強認為,人才不僅要“引進來”,還要使其“留下來”。
“吾心安,在藺州”這句古藺人才“引留”的話,在當日的多個活動中被當地干部多次提及。
如何讓人才“安心”?王超凡翻看上述十條舉措后直言,“部分很暖心。”“例如,非古藺戶籍,以家庭為單位未在古藺城區購房、全職新引進人才,安排入住人才公寓,不能安排入住人才公寓的,可享受每月租房補助。”他直言,這就是對高校剛畢業的優秀人才極強的吸引力。
真金白銀,足顯誠意。據悉,古藺對全日制博士或正高級職稱人才,最高每月2000元生活補貼連發3年﹔博士研究生一次性拿30萬人才津貼,“C9”聯盟碩士可領取10萬、急需緊缺碩士8萬,其他碩士或“優師計劃”人才5萬。
古藺將8月25日起的一周專門定為“人才周”,並安排了十余場活動。
其中一場活動吸引了記者的注意。8月27日,當地將召開“知才困·紓才難·促發展”優秀技術技能人才座談會。“安居才能樂業,大家關心的工作崗位、職業晉升、家人安置、子女就學等‘關鍵小事’,都是我們的‘心頭大事’。舉辦這場座談會的目的在於收集大家的訴求,以便精准地為大家解決問題,破解大家的后顧之憂,讓每一位實干者輕裝上陣、安心在古藺打拼。”古藺縣人民政府主要負責人直言每場活動背后的意義。
而這些,都傳遞出一個信號:留下來在古藺干事創業,“吾心安”不僅是承諾。(川觀新聞記者 趙榮昌 瀘州觀察 魏杰 圖片由古藺縣委宣傳部提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