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政商動態

瀘州:繪就新時代軍民魚水情深畫卷

人民網 趙祖樂
2025年08月15日16:44 |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小字號

在悠悠華夏的西南一隅,“中國酒城·醉美瀘州”,這座釀造幸福的城市不僅以醇香的美酒聞名,更以深厚的雙擁傳統著稱。從四渡赤水的戰火硝煙到新時代強軍征程,軍民魚水情在此書寫了無數動人篇章。

自1994年以來,瀘州已連續九屆榮膺“全國雙擁模范城”稱號,如今正以系統化、精准化的雙擁工作,推動國防建設與地方發展同頻共振,勾勒出一幅時代新圖景。

黨建引領構格局:雙擁工作的體制機制創新

瀘州將雙擁工作作為重大政治責任,構建起“頂層設計—組織實施—評估完善”的全鏈條工作體系。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為組長、第一副組長的市雙擁工作領導小組,推動軍地合署辦公模式高效運行,在全市建成1488個基層雙擁工作站,形成覆蓋全域的“蜂巢式”服務網絡。每年通過領導小組會議、黨委議軍會等機制,將雙擁工作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和政府年度工作報告,實現與中心工作同部署、同推進。

瀘州創新推行“首責推進、全域聯動、閉環管控”模式,把雙擁工作納入黨政軍領導班子政績考核體系,建立“任務清單—責任分解—成效評估”的閉環管理機制。將雙擁工作上升為“一把手工程”,有效激發了各級各部門的責任擔當,形成上下聯動的工作合力。

聚焦備戰強保障:擁軍支前的精准化實踐

瀘州以提升部隊戰斗力為核心,構建起資源整合、平戰結合的保障體系。通過軍地互辦實事“雙清單”制度,近年來累計為駐瀘部隊解決移防遷建、訓練設施等難題37個,投入2.6億元高標准建設民兵訓練基地,為部隊戰備訓練提供堅實支撐。在基礎設施建設中,瀘州230余家非公企業與30余家社會組織組成“擁軍聯盟”,在物資供給、裝備動員等領域形成支前合力。

科技擁軍成為瀘州的特色亮點,瀘州市主動對接國防科技需求,推動軍民科研要素融合,培育前沿技術服務國防建設。這種“平戰結合、軍民協同”的模式,既提升了部隊后勤保障能力,又促進了地方產業升級,實現國防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優屬惠軍暖人心:政策紅利的全維度釋放

瀘州以政策創新為抓手,構建起覆蓋軍人軍屬全生命周期的保障體系。出台《軍人軍屬優待工作實施意見》《大學生參軍入伍鼓勵意見》等文件,地方財政為大學生新兵發放最高3.8萬元入伍獎勵,為立功官兵提供最高8萬元單項獎勵,常態化開展“送喜報進家門”活動,營造尊崇軍人的社會風尚。

國防科技大學研究生院、瀘州市龍馬潭區人武部、區退役軍人事務局為榮立二等功的軍官李陽及其家屬送立功受獎喜報。瀘州市退役軍人事務局供圖

位於瀘州市江陽區繁華地段的“雙擁街”,以“全民擁軍愛軍”的創新實踐成為擁軍優屬的閃亮名片。這條街上,200余家擁軍示范店、30余家示范企業協同發力,50多處擁軍標識標語營造出濃厚的尊崇氛圍。

商家們以暖心優惠傳遞敬意:“溫馨餐館”為退役軍人提供8折專屬就餐優惠,“軍人驛站”給予軍人、退役軍人8.1折房價與優先入住權,“惠民超市”滿100減10的活動,惠及周邊軍人軍屬、退役軍人。醫療、教育等領域也紛紛開辟 “綠色通道”,保障退役軍人和其他優撫對象權益。

某部隊到瀘州市一小學捐贈圖書。瀘州市退役軍人事務局供圖

“雙擁街”更助力退役軍人就業創業。社區退役軍人服務站提供一站式服務,每年舉辦多場專場招聘會,過去一年提供崗位1000余個,幫助80余名軍屬和退役軍人就業。這條街不僅溫暖了軍人軍屬、退役軍人的心,更激發全社會擁軍熱情,成為軍民魚水情深的鮮活見証。

在解決“三后”問題上,瀘州打出組合拳:退役軍人安置堅持“人崗相適”原則,隨軍家屬通過“菜單式培訓+專場招聘”實現110人就業,為無業家屬發放生活補助﹔軍人子女教育落實“中校以上干部、飛行員子女按意願入學”政策,1769名軍娃優先入學入托。此外,瀘州首創退役軍人專屬貸款“酒城助軍貸”,累計發放2.73億元,降低軍創企業融資成本40%,為退役軍人創業提供金融支撐。

文化鑄魂強根基:雙擁傳統的時代化傳承

烏蒙深處的敘永縣水潦彝族鄉大壩村,曾是窮鄉僻壤。2019年駐瀘部隊的到來,像一束光驅散了貧困的陰霾。

當年,戰士們第一次走進李大爺家,老人正對著石縫裡刨出的玉米嘆氣。部隊調研發現這裡適合種脆紅李,可村民們守著“土裡刨食”的老理兒,沒人敢嘗試。戰士小張揣著專家論証報告往李大爺家跑了六趟,蹲在門檻上掰著指頭算:“大爺,您看這李子每畝能收三千斤,比種玉米多賺十倍呢!” 老人將信將疑種下2畝苗。

次年春天,倒春寒突襲。部隊迅速聯系農業技術團隊連夜上山,調配防凍物資,戰士們與村民一起為果樹包裹防寒布、噴洒防凍液,日夜守護在果園。夏天病虫害暴發,他們背著80斤重的噴霧器在果園裡鑽,汗水混著農藥順著褲腿流,硬是把染病的果樹一棵棵救回來了。

如今,6月的大壩村,500畝李樹壓彎枝頭。李大爺顫巍巍的手數著賣果的鈔票,今年他家的2畝脆紅李掙了2萬多元。漫山遍野的紅李像無數小燈籠,照亮了彝鄉的致富路,也映紅了軍民相攜的笑臉。

駐瀘部隊深度融入地方發展,近年來投入1400萬元參與鄉村振興,在搶險救災、維穩處突中發揮突擊隊作用。軍地廣泛開展結對共建,181對共建單位舉辦文藝匯演、體育賽事等活動700余場,深化了軍民魚水情誼。

軍民共建雙擁林。瀘州市退役軍人事務局供圖

瀘州貫徹落實“十四五”規劃綱要,編纂《烈士英名錄》收錄2788名烈士事跡,建設1600余處永久性雙擁標識,打造“雙擁公園”“雙擁街”等文化地標,讓雙擁精神融入城市肌理。組建全民國防教育宣講團,開展進校園、進社區等“七進”活動200余場,將國防教育納入黨委中心組學習和黨校培訓課程。通過“最美擁軍人物”評選等活動,樹立榜樣標杆,讓愛國強軍正能量在酒城大地廣泛傳播。

從赤水河畔的革命烽火到新時代的強軍征程,瀘州以九屆“全國雙擁模范城”的榮譽為新起點,正持續凝聚軍地合力,精准對接部隊需求,用心解決官兵急難愁盼。這座浸潤著紅色基因的城市,為推進強國強軍事業貢獻瀘州智慧,讓雙擁之花在酒城大地綻放出更絢爛的光彩。

(責編:章華維、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