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立秋后,換季健康指南來了(健康驛站)

本報記者 王美華
2025年08月15日09:3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立秋時節,暑熱未消,早晚卻已悄然透出絲絲涼意。如何開啟健康的秋季生活?養生保健該做哪些准備?多位專家就此給公眾支招。

  熱涼交替,心腦血管拉響警報

  “立秋不代表酷暑結束,8月到9月之間有一個‘秋老虎’階段,這期間早晚涼爽,午后氣溫仍然較高。”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主任醫師王樂介紹,立秋后的養生關鍵在於主動適應熱涼交替、晝夜溫差顯著的過渡性氣候。晝夜溫差大的地區,老人、兒童以及有高血壓、慢性阻塞性肺病、冠心病等慢性基礎疾病的人群,早晚應做好頭頸、腹部保暖。

  “季節轉換時是心腦血管疾病高發的階段,較大的晝夜溫差會導致人體的血管收縮,引起血壓波動,從而增加心臟負荷,這對心腦血管患者來說是很大的考驗。”王樂提醒,有3個常見的季節性謠言需要澄清:一是“換季時輸液可疏通血管預防腦梗”,這種做法缺乏科學依據,輸液並不能“沖走”或“疏通”已形成的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盲目輸液反而可能加重心臟和腎臟負擔,甚至誘發心力衰竭﹔二是有觀點認為“血壓稍高無需干預,換季后自然下降”,事實上,季節轉換時血壓波動更為明顯,高血壓患者需堅持規律用藥與血壓監測,切勿擅自停藥或調整劑量﹔三是“喝紅酒或醋可軟化血管”的說法,也沒有科學証據支持,過量飲用紅酒或醋反而可能損傷胃腸功能,保護血管需要注意合理膳食,適當運動,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科學管理血壓、血脂和血糖。

  秋燥傷肺,潤燥清補緩解不適

  立秋后,有些人容易出現口干舌燥、皮膚干澀瘙痒等不適症狀,是否有簡單有效的方法緩解這些不適?

  王樂介紹,立秋后,天氣逐漸干燥,俗稱“秋燥”,中醫認為,“秋燥”易傷肺,肺喜歡濕潤又害怕干燥,並且和皮膚、鼻子關系密切。當夏秋交替,濕度明顯從高到低,這種變化容易引發肺系或體表的不適感,表現為干咳少痰、鼻腔干燥、皮膚干澀甚至瘙痒。針對這些困擾,中醫有一些簡單有效的方法可以幫助緩解。

  首先,食療是應對“秋燥”最直接、最溫和的方式。提倡“以潤為健”,選擇具有滋陰潤肺、生津止渴功效的食物,如百合、梨、銀耳、蓮藕、蜂蜜、山藥等食材,可以把它們熬制成湯羹或者粥品,包括冰糖雪梨、銀耳百合羹,不僅美味,還從內滋養,為身體補充津液。同時,減少辛辣、油炸和燒烤類食物的攝入,以免加重津液耗傷。

  其次,可通過按摩一些特定穴位來激發身體的濡養能力。例如,用食指指腹輕輕按揉鼻翼旁的迎香穴3—5分鐘,感到酸脹即可。通過按壓迎香穴可以感受到鼻腔有輕微的濕潤,可緩解鼻腔干燥,還有助於預防感冒。此外,還可以按手背上的合谷穴,在拇指和食指之間的凹陷處輕輕按壓3—5分鐘,能改善頭面部血液循環,從而改善口干、鼻腔或咽喉干燥的症狀。

  最后,一些簡單的生活方式調整也能有效防燥。試著有意識地練習深長而緩慢的呼吸,有助於濡養肺臟。在干燥的室內,放置一些清水或使用加濕器增加環境濕度,也是對抗秋燥的好方法。

  蚊媒活躍,可傳播多種傳染病

  立秋后,暑氣尚未退盡,蚊媒仍處於活躍期,許多人不堪其擾。更需警惕的是,小小的蚊子通過叮咬,能傳播多種致命傳染病:使人寒戰、貧血的瘧疾,使人抽搐、意識障礙的乙腦,使人高燒、全身劇痛、皮疹的登革熱……

  江西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主任醫師丁晟介紹,蚊子是夏秋季節的重要病媒生物,且不同蚊種可傳播多種疾病:伊蚊(俗稱花斑蚊)可以傳播登革熱、基孔肯雅熱、寨卡病毒病和黃熱病等疾病﹔按蚊是瘧疾的傳播媒介﹔庫蚊可以引發流行性乙型腦炎、聖路易斯腦炎等的傳播﹔各蚊種還可引起絲虫病的傳播。

  廣東省疾控中心主任醫師李艷介紹,登革熱是由登革病毒感染導致的一種急性傳染病,全球分布范圍廣,在東南亞、南美洲等國家和地區全年流行。我國常年有登革熱輸入病例報告,每年夏秋季在部分南方省份會發生本地傳播疫情。

  感染登革病毒后患者有何典型症狀?李艷介紹,主要表現為突起發熱,全身肌肉、骨骼及關節痛,皮疹,出血及白細胞減少等。大多數患者表現為無症狀或者輕症,少數發展為重症登革熱,表現為嚴重出血、休克及重要臟器損傷,嚴重者甚至死亡。老人、孕婦以及患糖尿病、高血壓和冠心病等基礎疾病患者感染登革病毒后,容易發展為重症患者。

  專家介紹,基孔肯雅熱如同登革熱的“雙胞胎兄弟”,症狀與登革熱相似,但關節痛更為顯著。

  “在蚊虫活躍季,如果出現上述相關症狀,應及時到醫院就診﹔發病前如有境外旅居史的,請主動告知接診醫生。”李艷提醒,早發現、早治療是關鍵。

  提高警惕,防蚊滅蚊多管齊下

  2021年,世界衛生組織宣布中國通過消除瘧疾認証。

  “截至目前,我國已經維持了很多年瘧疾本地感染零發生狀態,但是每年仍有一些境外輸入的瘧疾病例。”丁晟介紹,許多人因對瘧疾認知不足且歸國后感染狀態比較輕而放鬆了警惕,導致病情延誤甚至危及生命。同時,傳播瘧疾的媒介按蚊在國內也廣泛存在,瘧疾傳播的鏈條可以再現,所以要持續保持防護意識。

  丁晟提醒,赴非洲、東南亞等瘧疾流行區務工、旅行的人員,出行前應咨詢國際旅行衛生保健機構,必要時攜帶抗瘧藥物作預防或應急治療,藥物用量需遵醫囑使用。從瘧疾流行區入境后1年內,若出現周期性寒戰、高熱、大汗或不明原因發熱,需立即就醫並主動告知旅行史,避免因延誤診斷治療危及生命。

  “科學防蚊滅蚊,要多管齊下做到‘防滅結合’。”丁晟說,科學防蚊,需從環境治理、物理防護與化學干預等方面入手:戶外活動時應穿淺色長袖衣褲,涂抹驅蚊劑,兒童要選擇含量低的產品,孕婦要慎用﹔避免在黃昏至清早蚊虫出沒高峰期進入草叢、濕地等區域﹔室內要安裝紗窗紗門,使用蚊帳,同時要清除家中的積水容器,像蓄水池、水井等要加蓋密封,以阻斷蚊虫產卵孳生﹔滅蚊可選用正規殺虫氣霧劑、電熱滅蚊液、電蚊拍等工具,使用殺虫氣霧劑時需對准門后、窗帘后、床底等蚊虫藏匿處快速噴射,噴后要關閉門窗30分鐘,通風1小時后才能進入,注意操作時需避開食物、餐具、火源與電源﹔孕婦與嬰幼兒家庭優先選擇物理防蚊方式﹔社區、單位、公共場所要經常性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及時處理垃圾,對蚊虫孳生地採取消殺措施,創造和保持健康的生活環境。

(責編:章華維、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