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龍特區地方事務移交屬地管理
改革“大熊貓王國”破解“特區不特”難題

為何移交?
臥龍特區的地方事務管理體制難以適應新形勢新要求,部分社會管理事務,如教育、衛生等民生事務,需省林草局協調相關部門,再經省、州、縣職能部門層層審批。“特區不特”權責困局越發明顯
如何移交?
臥龍特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綜合協調、公共服務、社會管理、市場監管等事權劃歸汶川縣﹔普通公路事權移交阿壩州、汶川縣﹔核心生態區的棲息地保護等職能,交由即將組建的大熊貓國家公園臥龍分局統籌
成都向西120公裡,邛崍山脈東南坡,就是被譽為“大熊貓王國”的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983年,四川省汶川臥龍特別行政區(以下簡稱臥龍特區)成立,成為我國因建設自然保護區設立的第一個特區。
42年后,大熊貓保護與棲息地發展的歷史被重新書寫。前不久,省林草局正式向阿壩州、汶川縣移交臥龍特區的地方事務管理職責,“大熊貓王國”改革進一步,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兼顧生態保護與民生改善
臥龍特區地處阿壩州汶川縣西南部,轄耿達、臥龍兩鎮,面積2000平方公裡,現有人口5000多人。這裡還是全球野生大熊貓棲息地最為完整的區域,承載著中國生態保護的獨特記憶。
1983年,臥龍開啟了中國珍稀物種保護新范式——為加強大熊貓等珍稀野生動植物保護,臥龍特區於當年成立,由原省林業廳代管,並與四川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合署辦公。
臥龍特區的特別之處,在於以特殊體制兼顧生態保護與民生改善:1986年,全球首隻人工繁育成活的大熊貓“藍天”降生於此﹔2006年,當地嘗試人類歷史首次放歸圈養大熊貓﹔2008年,由於“5·12”汶川特大地震,特區內民房和大熊貓圈舍大面積垮塌,后在全國各地特別是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援建下完成災后重建,涅槃重生……
如今,在臥龍特區,大熊貓帶來的流量真實可感:游客、車輛絡繹不絕,民宿、農家樂的停車場滿滿當當。
“‘大熊貓效應’直接改變了我的生活!”來自耿達鎮的客棧老板楊女士介紹,她家於6年前在距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臥龍神樹坪基地10公裡處開了一家客棧,提供餐飲、住宿、休閑等服務。“如今生意特別好!以前只能勉強吃飽飯,現在全家年收入超20萬元。”
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臥龍特區內野生大熊貓數量為149隻、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9萬元以上,分別是1983年的近2倍、約172倍,實現了大熊貓保護和地方經濟發展“雙躍升”。
移交后具體事務各司其職
然而,隨著時代發展,臥龍特區特殊管理體制愈發暴露局限性。
2021年,大熊貓國家公園設立,臥龍特區被納入其中。國家公園作為我國自然保護地體系中保護等級最高的一類,明確提出打破行政區劃壁壘,實現棲息地跨區域一體化保護。而臥龍特區的地方事務管理體制難以適應新形勢新要求,部分社會管理事務,如教育、衛生等民生事務,需省林草局協調相關部門,再經省、州、縣職能部門層層審批。“特區不特”權責困局越發明顯。
經過4年時間醞釀,今年6月,省委、省政府作出決定,將臥龍特區地方事務移交屬地管理。
具體如何移交?大熊貓國家公園四川省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臥龍特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綜合協調、公共服務、社會管理、市場監管等事權劃歸汶川縣﹔普通公路事權移交阿壩州、汶川縣﹔核心生態區的棲息地保護等職能,交由即將組建的大熊貓國家公園臥龍分局統籌。臥龍特區管理機構暫由省林草局和阿壩州共管,以阿壩州為主。“今后臥龍的保護與發展將得到國家林草局、省級相關部門以及阿壩州、汶川縣黨委政府的共同支持,一定能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的新跨越。”
隨著臥龍鎮、耿達鎮劃轉汶川縣管理,當地已對未來發展有新規劃。汶川縣政府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要高質量建設大熊貓國家公園,依托都四山地軌道等重大項目,高水平打造山地軌道交旅融合示范區,全力推進國家公園入口社區建設﹔因地制宜發展森林康養、生態旅游、熊貓文化等產業,加速形成生態保護與地方發展正向反饋的發展格局。(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陳俊伶 王成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