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眉山深化文旅融合提升打造“東坡故裡·天府眉山”品牌矩陣

將三蘇文化基因植入城市肌理

2025年08月11日08:09 | 來源:四川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將三蘇文化基因植入城市肌理

  【成長畫像】

  中央城市工作會議要求,“著力建設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完善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保護城市獨特的歷史文脈、人文地理、自然景觀”“加強城市文化軟實力建設”。眉山以建設文旅深度融合特色發展先行市為目標,將三蘇文化基因植入城市肌理,通過提升打造“東坡故裡·天府眉山”品牌矩陣,讓三蘇文化、東坡文化浸潤城市,厚植城市文化底蘊。

  【城市故事】

  “這段時間幾乎沒有休息,從開館講到閉館。”8月7日一大早,對著梳妝鏡,眉山三蘇祠博物館講解員鄭小利仔細整理盤起的發髻,穿上漢服后大步朝三蘇祠盤陀像走去。

  今年是鄭小利在三蘇祠博物館講述東坡故事的第18年。“每次講解,就感覺東坡先生在看著我講述他的故事。”鄭小利說,暑假期間,三蘇祠格外火爆,研學的學生和前來打卡的各地“蘇迷”,讓這座千年古祠煥發出新活力。

  眉山東坡宋城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葉雷蕾介紹,像鄭小利這樣的講解員,最多每天要帶6個團,常常是一個團剛結束,下一個團的游客已在門口翹首以盼,“正是這樣的忙碌,讓我們看到了三蘇文化在當代的強大生命力。”

  “一滴水可以見太陽,一個三蘇祠可以看出我們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們說要堅定文化自信,中國有‘三蘇’,這就是一個重要例証。”3年來,鄭小利對習近平總書記這句話感悟越來越深。她也找到了自己的價值:在一次次講述三蘇故事的過程中,讓更多人了解蘇東坡,讓三蘇文脈得以綿延不息。

  “一門父子三詞客”的現代回響

  “大家請看這副楹聯‘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鄭小利在三蘇祠正殿前停下腳步,指著楹聯上的鎏金文字介紹,“短短十四個字,道盡了父子三人在中國文學史上的輝煌成就。”

  紅牆黛瓦,游人如織。“蘇家父子三人在文學上造詣極深,同時受優良家風影響,父子三人的立身操守光明磊落、清正廉潔,既關心家國命運,又同情民間疾苦。”在鄭小利的講述下,人們仿佛進入蘇家當年的舊時光。

  “大家知道嗎,蘇洵小時候不喜歡讀書,直到他27歲時才開始發奮學習。最終,他培養出蘇軾、蘇轍兩大文豪。這告訴我們,只要用心,人生何時努力都不算晚。”話音剛落,一位前來研學的小學生若有所思地點點頭,在筆記本上記下這句話。

  往前,一行人來到蘇宅古井旁。“這口古井是蘇家當年生活所用,距今已有千年歷史,井沿上的青苔斑駁,鏨子印痕仍清晰可見。”鄭小利娓娓道來,傳說蘇東坡小時候學習前都會在這裡洗洗手。話音剛落,古井旁的游人連忙排隊洗手,隻為沾沾這位大文豪的文氣。

  在鄭小利看來,這樣的互動,能讓歷史變得鮮活。“這裡不只是一座古祠,不隻有三個歷史人物,而是可觸可感的精神延續、文脈延續。”

  從祠堂到城市的文化印記

  “三蘇祠像一條紐帶,將天南地北的人牽引在一起。”鄭小利常常這樣形容自己的工作。18年來,她在這裡結識了無數來自全國甚至全球的“蘇迷”,還遇見了人生的另一半,同在三蘇祠工作的蔡勇。

  “三蘇祠成了我們的另一個家。”鄭小利說,文化的浸潤,早已從祠堂延伸到日常。鄭小利的家離三蘇祠不遠,每天上下班都會經過蘇湖路、府街。16歲的兒子蔡尹翔就是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中長大的——從蘇南小學、蘇祠中學到育英實驗學校,處處都有三蘇的影子。周末的廚房裡,鄭小利一邊做著東坡肉,一邊給兒子念蘇東坡的《豬肉頌》,“淨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鄭小利說:“作為一個眉山人、一名三蘇祠講解員和一位母親,我有義務傳承弘揚好三蘇文化。”

  “傳承千載的三蘇文化、東坡文化,是眉山的根和魂。一個個帶著蘇軾印記的文化地標,串聯起眉山的千年文脈,讓東坡文化浸潤城市文明。”眉山市文廣旅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眉山命名了三蘇大道、東坡大道、文忠街等110余條文化街道,構建起完整的文化傳承體系——從東坡小學、蘇轍中學等教育場所,到遠景樓、大雅堂等文化地標,再到三蘇主題文化公園等,形成“處處有故事、步步見文化”的城市特色。

  眉山還通過打造“東坡行旅——中國文物主題游徑”、東坡文化月、音樂兒童劇《少年蘇東坡》、“蘇祠尋寶”線上劇本游、“東坡大家講”等,不斷賦予東坡文化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化表達方式,助推“東坡熱”持續升溫。

  【他山之石】

  湖北黃岡——主打東坡文化品牌,持續叫響“大美黃岡,此心安處”品牌,深入挖掘文化底蘊、創新業態組合,促進產業聯動,構建起涵蓋文脈體驗游、農文旅融合游、研學經濟等多維驅動的文旅生態圈。

  廣東惠州——依托東坡遺跡聚焦打造嶺南東坡文化中心,持續拓展“不辭長作嶺南人”文旅IP內涵外延,推動東坡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初步形成東坡文化研究、闡釋、傳承、創新、傳播的系統性路徑,分步實施差異化的文化體驗塑造項目,有效推動東坡文化遺產的整體性保護傳承。(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底伊樂 眉山觀察 鄒鈺)

(責編:李強強、章華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