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智能氣象觀測站護航 資陽雁江傳統農業變身“智慧農業”

2025年08月09日10:35 |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小字號

當柑橘樹遇上精准氣象數據,當稻蝦田連上智能監測設備,資陽雁江的田野間正悄然發生著一場“氣象革命”。2024年,智能氣象觀測站在雁江區中和鎮明月村、保和鎮馬蹄灣糧經復合現代農業園區、老君糧蔬產業園等多個農業園區“安家落戶”,這些24小時在崗的“農田氣象管家”,用數智化手段為當地柑橘、稻蝦等特色產業披上“防護衣”,讓傳統農業邁向“智慧”新圖景。

柑橘地裡的“全能管家” 守護枝頭“金果果”

清晨的陽光洒在中和鎮明月村的柑橘園裡,翠綠的枝葉間挂著一串串飽滿的青皮橘子,果農們正忙著給果樹疏果。不遠處的智能氣象觀測站頂端,風向標在微風中輕輕轉動,傳感器像一雙雙敏銳的眼睛,時刻捕捉著園區的氣象變化。

智能氣象觀測站。劉佳雨、舒晶攝

智能氣象觀測站。劉佳雨、舒晶攝

這座集氣溫、濕度、風速、風向、雨量、氣壓於一體的“全能管家”,實時氣象數據傳輸,通過“預報+實地調研+實時數據”的形式,24小時緊盯“柑橘地健康指標”,為柑橘生長保駕護航,堪稱柑橘地裡的“六邊形戰士”。

“根據氣象觀測站監測,近期柑橘林氣溫偏高,濕度偏低,需注意夏秋梢的修剪,並預防太陽果的形成,未來高溫天氣將持續,勞作時注意避開高溫時段。”7月30日上午,資陽市雁江區氣象局工作人員的一條訊息,中和鎮明月村柑橘地的主人楊勇連忙在柑橘種植戶的專用群裡趕忙回復“那我們馬上採取措施”,還特別提醒修剪工人要注意防暑降溫。

“氣象站收集到數據經過我們柑橘協會的專家團隊和氣象人員分析過后,通過協會的微信群或者QQ等形式發給我們的果農,進行精准的施肥和植保作業。”雁江區長壽柑桔協會會長楊勇指著手機裡的氣象服務群,裡面每天都會收到氣象局發來的“柑橘管護指南”。

“它能實時採集柑橘林的氣象數據變化。”望著氣象觀測站,雁江區氣象局特色農業氣象服務中心工作人員鄭涵文介紹,基於這些精准的氣象數據,氣象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和柑橘種植專家分析研判后,將給出更精細的分析,幫助果農更合理規劃農事活動。

作為“中國早熟蜜柑之鄉”,種植柑橘超27萬畝,年產量超46萬噸,面積與產量居全省第4。如今,智能氣象觀測站就像給果園裝上了“智慧眼”,配合柑橘品種改良、品質提升等“五大行動”,不斷完善氣象為農服務體系,推動雁江柑橘產業提質增效,讓雁江蜜柑這顆“金果果”真正成為農民的“致富果”。果農們常說:“有了氣象站幫忙,種柑橘心裡更有底了!”

稻蝦田裡的“智慧大腦” 筑牢豐產“壓艙石”

從明月村出發,沿著蜿蜒的鄉村公路,行車20多公裡來到保和鎮馬蹄灣,3500畝稻蝦田波光粼粼,水稻在風中泛起綠浪,田埂邊的智能氣象站正忙碌地工作著。

這座配備集氣溫、風速、雨量、濕度、土壤溫度、土壤濕度等15要素於一體的農氣站,就像高標准農田裡的“智慧大腦”,不僅能實時監測空氣溫濕度、太陽輻射,還能精准掌握土壤溫度、濕度和鹽分,為園區裡的稻蝦、蔬菜、水果等各類農作物提供全方位、具有針對性的氣象服務。一旦發現數據不對勁,農氣站還能立刻化身“預警使者”,趕在種植之前或者天氣大變化前,第一時間給農戶送去消息。

實地察看柑橘長勢。劉佳雨、舒晶攝

實地察看柑橘長勢。劉佳雨、舒晶攝

再過一個多月,馬蹄灣的水稻就要進入成熟期。七八月正是水稻灌漿的關鍵時刻,需要適宜的溫度和充足的水分與營養。這時候,種植戶們最怕高溫干旱缺水和雷暴大風。

說起這個,保和鎮馬蹄灣專班工作人員郎君勝滿臉笑意:“現在園區覆蓋10個行政村,有稻蝦3500畝、4000畝果園、2000畝蔬菜。這個設備對園區很有幫助,監測到的大數據經過分析后,我們可以提前做好病虫害預防、農田灌溉等,並根據不同土層的土壤濕度、溫度和季節確定哪一片土地適合種什麼作物,盡可能讓農田豐產豐收。”

從傳統靠天吃飯,到如今有農業氣象站“智慧大腦”的科學守護,馬蹄灣的稻蝦田,正踏著科技的節拍,向著豐收穩步前行。

“隨著現代農業的多元化發展,氣象與環境因素對農作物生產、產量及品質的影響日益關鍵。當前氣象局主要通過農業智慧氣象站反饋的數據、氣象預報和實地調研的數據進行分析,為全區稻蝦、柑橘等產業開展為農氣象服務。”鄭涵文介紹,今后,雁江區氣象局還將從實際出發,開發通用型農業智能管理平台,打造“數據-決策-執行”一體化智慧農業體系,為柑橘、稻蝦等本地主要農產品提供及時的氣象災害預報預警和應對措施,並開展氣象為農服務知識科普宣傳。(劉佳雨、舒晶)

(責編:袁菡苓、薛育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