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古韻新景交融,勾勒鄉村未來詩意模樣

2025年08月07日16:50 |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小字號

悠悠沱江,在資陽市雁江區保和鎮馬蹄灣糧經復合現代農業園區駐足,書寫出“生命不息、文化不止”的經典故事。

這裡是“董鈞故裡”,東漢遺風綿延不絕﹔這裡是現代田園,高標准農田演繹著“美麗”到“未來”的鄉村躍遷。

從高處望去,千畝高標准農田整齊連片、規則排列﹔行走在園區,水稻孕穗拔節,成群白鶴掠過炊煙,呈現一派綠意盎然的田園風光。在這個寧靜的夏日裡,從“黃葛聽音”到“通儒牆”靜思,從“鄉情台”到“鄉愁頂”,馬蹄灣園區正站在鄉村振興的路上,將人民對詩意田園的期待投映至現實,探尋著“鄉愁可寄、夢想可期”的詩意未來。

包容

多元發展更要因地制宜

夏日微風輕拂山崗,掠過廣袤田野,空氣中彌漫著陣陣稻香。資陽市雁江區氣象局和馬蹄灣專班的工作人員行走在田野上,查看稻穗與柑橘的生長情況,並根據馬蹄灣農田小氣象站反饋的數據,研究著園區各類作物的生長特性與氣象要素之間的關系。

再過一個多月,馬蹄灣的水稻就要成熟,當前正是水稻灌漿的關鍵時期,需要適宜的溫度與水分,但專班工作人員郎君勝卻絲毫不急。

馬蹄灣園區。劉佳雨、王仲杰、周希攝

馬蹄灣園區。劉佳雨、王仲杰、周希攝

“整個園區覆蓋了10個行政村,小氣象站監測到的數據經過專家分析后,可以讓我們提前做好病虫害預防、農田灌溉等工作,還能根據土壤的濕度、溫度等要素確定哪一塊土地適合種植什麼作物,盡可能讓農田豐產豐收!”

包容是這片土地的底色,馬蹄灣園區結合鄉村地理位置、歷史因素等造就的多樣性,在規劃上延續農耕文化的精髓,融入現代科技元素,讓傳統農業與現代共生。自2023年啟動建設以來,園區探索出一條具有雁江特色的丘區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之路。

立足丘區資源稟賦,園區大膽探索實踐,形成了“山頂糧+果、山腰糧+菜、壩區糧+漁”的立體綜合種養新模式,實現土地高效利用與產業規模跨越式增長,為農旅產業發展奠定堅實基礎。目前,已完成壩區“糧漁共生”推廣“一稻雙蝦”高效模式3500畝、山腰“糧菜輪作”推廣玉米與西紅柿等套種4000畝、山頂“糧果套種”打造“柑橘+大豆”間作示范基地2500畝,實現了“田成塊、路成網、渠相連、旱澇保收”。

古韻

田園漢風是破題關鍵

在馬蹄灣園區,漢文化已經不再是簡單的靜態符號,而是可聆聽、可觀看、可觸摸的產業要素,它們被工作人員認真地串聯起來,為當地發展注入澎湃的產業動能。

“我能感受到這裡的村民在物質和精神上的富足,馬蹄灣詮釋了文化與田園碰撞時的那種美好。”保和鎮便民服務中心主任張偉感慨道。

馬蹄灣園區正是資陽雁江“古三賢”之一、東漢經學家董鈞的出生地與長眠地,他的“通儒”精神,正順著田野形成了鄉村更深層次的肌理。臨近立秋,黃葛樹上的紅飄帶依舊鮮艷,村民對未來的美好願望寄托在飄帶上隨風傳遞到各個角落。這些願望不僅是村民對風調雨順的生活渴望,更承載著千百年來獨特的文化印記。

行走在稻田邊,“鈞寶”IP宣傳牌熠熠生輝。而不遠處的“通儒牆”上,董鈞講學的場景與稻田巧妙融合,演繹著千年前禮學與田園的融合往事。藍天下,勞作歸家的農人身形依舊堅定,駕駛農機的身影與“通儒牆”交疊之間,讓東漢遺風有了生動的當代注腳。

這些文化的微改造融入村庄,與周圍景色相得益彰,滿足全齡段人群的“現代鄉村”想象,為游人打開了一扇扇走進馬蹄灣的大門。

“我們正圍繞董鈞打造漢文化景點,以他的‘通儒’”精神塑造‘鈞寶’IP,串聯‘黃葛聽音’‘通儒牆’‘石牛古渠’等文化節點,直抵稻蝦核心區,讓禮學遺韻融入田園。”張偉介紹。

融合

農文旅共振構筑理想“桃花源”

如果說未來的社區是城市居住單元,那麼未來鄉村便是心靈歸所。當現代農業成為馬蹄灣園區的核心,以此構筑的“桃花源”才有堅實的基礎。從厚重的漢文化資源到涌動的旅游活水,馬蹄灣園區正詮釋著農文旅共振帶來的致富故事。

馬蹄灣園區文化牆。劉佳雨、王仲杰、周希攝

馬蹄灣園區文化牆。劉佳雨、王仲杰、周希攝

在園區發展的過程中,有人住、有活干、有錢賺,成為鄉村發展的關鍵。如今,眾多“掌勺者”思考的問題,是如何利用手中現有資源做好這盤“菜”。

“食材”常常是零散的,馬蹄灣園區邁向未來的第一步,便是錨定“天府糧倉丘區振興示范窗口”目標,深度融合農、文、旅發展體制機制,聚焦“周末經濟”,圍繞“強鏈補鏈夯根基、農文旅融合創標杆”兩大核心任務分階段實施精准攻堅,力爭打造特色鮮明的成都都市圈近郊游基地。

在文脈的串聯之下,游人紛至沓來。晏家壩村的小巷裡,川劇“資陽河”綺麗悠揚﹔龍棲島裡,百年川派民居回蕩著昆侖渡口的故事﹔天鵝村邊,體驗農耕樂趣……園區正迎來一場“田園變樂園”的蛻變,山頂“彩林+”栽植觀賞經濟果樹單月吸引游客超6000人次,山腰“體育+”成功舉辦三屆“樂享保和”鄉村半程馬拉鬆,壩區“體驗+”創新“三權分置+市場運營”模式,盤活閑置宅基地,打造龍棲島農旅項目一期,“五一”試運營首周接待游客超1000人次。

“我們將深挖稻蝦趣事,讓農事研學更鮮活﹔改造閑置農房,發展民宿、餐飲與垂釣,激活林盤經濟﹔沿沱江鋪就騎游步道,串聯水龍靈度假村、天府花溪,構建“觀光+體驗+農學”的完整鄉村旅游鏈條。”張偉說。

未來,因未知而迷人。這方沃土,農文旅同頻共振,一代又一代馬蹄灣人,從文脈中汲取力量,在山水中書寫新篇,用千年智慧描繪出理想鄉村的模樣。(劉佳雨、王仲杰、周希)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