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以數智賦能回應時代需求,在文化浸潤中實現知行合一

——成都中醫藥大學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改革新探​​

王怡堯
2025年08月07日12:16 |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小字號

在新時代深化思政課改革創新的浪潮中,如何讓馬克思主義真理光芒穿透學科壁壘,煥發出直抵人心的力量?成都中醫藥大學以其深厚的岐黃底蘊為沃土,以數字化浪潮為引擎,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以下簡稱“原理”)課的教學場域中,用“數智賦能、回應時代、文化浸潤、知行合一”的特色育人路徑,有效破解理論教學抽象化、學生參與度不足、學用脫節等難題。

​​知識圖譜:為理論脈絡注入智能導航​​

面對理論體系龐雜、知識點關聯性不易把握的普遍困境,成都中醫藥大學改變傳統的線性講授,引入知識圖譜技術,構建起“原理”課的智能教學中樞。這一圖譜將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的核心范疇與邏輯鏈條清晰標注,更創造性地將中醫藥文化中的整體觀、辯証思維、實踐智慧等精髓精准嵌入。如,建立“唯物辯証法”與“陰陽五行學說”的哲學對話,將“實踐觀”與“大醫精誠”的知行互証,讓抽象理論得以具象,讓學生在理解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底層邏輯上產生共鳴。

這一知識圖譜,不僅優化了教學設計,更借助學習行為數據分析,為每位學生推送個性化的理論“藥方”,真正實現了“精准滴灌”。

​​“望聞問切”:讓課堂診脈時代命題​​

成都中醫藥大學“原理”課巧妙借鑒中醫“四診”智慧,創新性打造“望勢·聞醫·問道·切題”教學法激活課堂。“望勢”,即引導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望遠鏡”洞察時代風雲,理解黨和國家關於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戰略擘畫,感受“原理”的時代價值﹔“聞醫”則是在典籍研讀與名家訪談中,聆聽古今醫者仁心仁術背后的價值追求,體悟馬克思主義人民立場在杏林春暖中的生動體現﹔“問道”則圍繞“科技倫理與中醫藥創新”等現實議題組織深度辯論或情境模擬,鼓勵學生運用矛盾分析法、實踐論認識論等“武器”剖析現實困境﹔“切題”則是最終的實踐落點,學生團隊深入基層,用影像記錄中醫藥助力脫貧攻堅戰和鄉村振興戰略,或參與口述史整理還原革命戰爭年代中醫藥人的家國擔當,在實踐中驗証理論穿透力。這種診脈式的教學,讓課堂成為思想碰撞的“門診室”,有效提升了學生的理論思辨力與時代責任感。

​​融合共生:在文化沃土中深植理論根基​​

成都中醫藥大學“原理”課將中醫藥文化視為獨特的教學資源和價值載體。在“物質與意識”的講授中,教師引導學生剖析“形神一體”的中醫生命觀所蘊含的唯物主義底蘊﹔在“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探討中,結合中醫藥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發展變遷,揭示社會經濟基礎對醫學理論與實踐的深刻形塑。學生創作的微電影《回到會理》,以紅軍長征途中運用中醫藥救死扶傷的真實故事為藍本,生動詮釋了人民軍隊的宗旨與唯物史觀的磅礡偉力,將文化資源與理論精髓深度融合、雙向賦能,並榮獲全國高校大學生講思政課公開課特等獎。校園內,“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誦讀會”與“中醫藥典籍研習社”活動交相輝映,營造出“以文培元、以理鑄魂”的濃厚氛圍。

​​評價多維:驅動教與學的精益求精​​

成都中醫藥大學構建了超越單一試卷考核的“五維”評價體系。線上平台的活躍度、知識圖譜路徑探索的深度、課堂互動中展現的批判性思維,成為過程性評價的重要依據﹔社會實踐項目的成果轉化、創作作品的理論深度與文化內涵、解決現實問題的創新方案,則構成能力與素養維度的關鍵指標﹔教師同行基於虛擬教研室平台的常態化“磨課”互評、校外專家對課程體系的診斷性反饋、以及學生對教學實效的匿名評價,共同織就了一張立體化的教學“質量監控網”,全方位折射教與學的真實狀態,驅動著教學模式的持續迭代與師生能力的協同精進。

​(作者系成都中醫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博士)

(責編:羅昱、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