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家”也會中暑?
“室內中暑” 要當心!

烈日曝晒下,多數人都知曉“高溫”的威力。但對於通風隔熱差高溫高濕環境下的“室內中暑”許多人並不熟悉。專家提醒,高溫高濕的室內也潛藏著中暑風險,室內並不比室外更“安全”。
“當室內溫度高於32℃、濕度大於60%時就要警惕室內中暑風險了。”中日友好醫院急診科副主任閆聖濤說。
為什麼會
產生“室內中暑”?
一方面,由於高溫高濕環境下,出汗難以蒸發帶走熱量,身體調節功能失衡,人體散熱“遇阻”。此時,身體產熱大於散熱,體溫會迅速升高,當超出中樞系統調節極限時,就會造成器官不耐受,熱量累積導致中暑發生。另一方面,室內通風條件較差,容易形成高溫高濕的密閉環境,也會催化“室內中暑”的發生。
“老人、嬰幼兒尤其需要注意‘室內中暑’問題發生。”閆聖濤說,老人與嬰幼兒體溫調節功能較弱,對溫度變化不敏感,極易因不能及時增減衣物或者做不到及時降溫通風導致中暑。
部分老年人有個認識誤區,不喜歡開空調,喜歡開電扇“降溫”。但如果周圍溫度過高,電扇並不能起到良好的降溫效果,僅能循環高溫空氣。
如何避免
室內中暑?
閆聖濤建議,有老人、孩子等需要長期在室內生活的家庭,盡可能在屋內安裝一個溫度濕度計,以便隨時監控。當溫度濕度超過標准值時,及時通過合理使用空調、保持室內通風、及時補水或轉移離開高熱環境等手段,降溫散熱避免中暑發生。
空調建議溫度設置在26℃~28℃,應避免冷風直吹,早晚氣溫較低時多開窗通風,讓室內空氣流動循環起來。
如遇室內中暑
如何應急處置?
閆聖濤說,“移、敷、喝、擦、降五字要謹記,快速有效降溫是關鍵。”
移,盡快移動到陰涼通風處,脫離高溫環境﹔敷,先用溫水再用涼水敷頭部﹔喝即喝水,盡快補充淡鹽水或者含電解質飲料,但切記不要“豪飲”,要小口、多次慢飲﹔擦即用涼水或者濕紙巾擦身子,尤其是腋下、大腿根部等大動脈流過的地方,幫助機體快速降溫﹔降即降溫,出現高熱或者意識不清的情況,首先進行物理降溫,然后盡快撥打120。轉運就醫,要遵守“先降溫后轉運,轉運過程持續降溫”原則。
閆聖濤還提醒,除老人孩子需要特別注意外,通風不良環境中長時間或強體力勞動者、患有少汗症等基礎疾病人群等,也需注意“室內中暑”的風險。
新華社記者 李佳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