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師生調研彭州海窩子古鎮“111N”多元治理模式

![]() |
與當地村民舉行座談。王浩龍供圖 |
近日,由中國人民大學牽頭,西南大學、浙江財經大學、四川師范大學等高校師生聯合參與的“理解中國”先鋒社會實踐團隊,赴彭州市海窩子古鎮參觀調研,考察古鎮“111N”多元治理模式深化發展的創新實踐。
實踐團隊依托城鄉規劃、財政學、法學、文學等專業知識背景,通過校地座談、企業參訪、入戶調研、項目體驗等方式,詳細了解海窩子古鎮的產業發展、社會治理、文化傳承和生態保護情況,探究當地景鎮共融與鎮村一體化實踐探索的新成效。
走訪期間,高校師生了解到,當地以“連片發展、黨建引領、鎮村一體”為方向,景區辦、三加二鄉創團隊、五村聯合公司、商家聯盟、村社區等協同發力,打造“1核+1智+1體+N元主體”的多元治理體系。
傳統古鎮社區產業結構單一、活力漸失、對周邊鄉村輻射帶動能力有限,如何破解發展瓶頸是擺在海窩子古鎮面前的難題。調研團隊走訪三加二鄉創團隊,在交流中尋找助力古鎮“破局”的青年答案。這個以賦能鄉村為宗旨的青年隊伍,立足古鎮區位優勢,深度參與項目設計、產業孵化和鄉村運營指導,堅持“以鎮帶村,鎮村一體”的總體思路,賦予古鎮“戲窩子、水窩子、山窩子”三窩子的發展定位。來自三加二鄉創團隊的青年人以專業的眼光和精准的舉措,在海窩子古鎮成功孵化出文化旅游、戶外山地運動、旅居康養等新業態,協助建立海窩子片區少年讀書會、瞿上文藝輕騎兵、商家聯誼會等自治組織,開設“鄉創無界”非典型超市、鄉創學校等,開展村民技能培訓16次400余人次,用青年智慧有效彌補了村級運營主體的專業短板。
作為有著百年歷史的文化古鎮,海窩子孕育了璀璨的古蜀文明,保存了熠熠生輝的文化基因。在古鎮的街巷中,調研團隊看到了一處名為“青年視物局”的院落。
“這裡是‘與村同行’團隊開展鄉村文化宣傳的首個線下空間,我們希望以這座古宅為根基,講好海窩子的故事,讓鄉村文化真正留得住。”團隊商務負責人楊遨宇向調研師生介紹,借助新媒體技術,打造鄉村文化宣傳矩陣,開發“海窩子尋寶”IP,創作《海窩子民謠》,助力周邊村落農產品直播帶貨,吸引更多青年人“入局”,成為鄉村文化推廣的“同行者”。此外,調研師生還在醒事咖啡、天香閣等企業結識了很多來到海窩子古鎮就業創業的“新村民”。這些彭州本土品牌的加盟,吸引了越來越多熱愛鄉村的青年人來到古鎮、留在鄉村,共同守護底蘊深厚的鄉村空間。
“調研的過程,正是我們高校青年師生對話鄉村、讀懂中國的必經之路。我們不僅要做海窩子成長的見証者,更要成為海窩子發展的參與者。畢竟,鄉村是一片等待耕耘的沃土,一條通向光明的征途——那裡有時代的考題,更有青春的答案。”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團委常務副書記王哲彪說。(肖清三、王浩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