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荒塚山”到“致富園” 眉山彭山三支人才隊伍書寫鄉村產業振興答卷

黃豐鎮萬畝柑橘園。黃豐鎮供圖
位於四川盆地西南邊緣的黃豐鎮,從1972年試種10畝夏橙起步到如今成為年產柑橘9萬余噸、產值近4億元的“柑橘之鄉”,這份豐碩的產業發展成果后面,離不開“頭雁、群雁、新雁”三支隊伍的作用發揮,鄉村人才已然成為黃豐鎮產業發展的核心引擎。
頭雁領航,振翅破局樹起標杆
團結村年長一點的村民,如今每每望見大墳山枝繁葉茂的柑橘林,總會想起那位“挖山人”——老支書李先福。
時間回溯到1976年,李先福當選為村支書。他經過再三考慮,做出了一個石破天驚的決定:開發被視為“禁地”的祖墳山——大墳山,建設集體果園,作為脫貧致富的突破口。
一夜間,連他三十余年的摯友,也成了最激烈的反對者。村民大會上,煤氣燈嗤嗤作響,台下“不干!”“滾開!”質疑連連,拖著病腿的李先福如雕像般佇立台上,“這‘貧’,會自己跑掉嗎?這‘富’,會從天上掉下來嗎?如果有報應,我挖第一鋤!讓報應沖我來,讓我李瘸子的腳更瘸,活不過四十!”言語入情入理,鏗鏘有力。
通過多番宣傳發動,堅冰開始融化,這片昔日的荒塚墳山,蝶變為年收入近二十萬元的集體“致富園”,不僅支撐村裡建起新學校、鋪通水泥路,更點燃了村民種柑熱情,帶動團結村發展出11000余畝果園,柑橘真正成為“致富金果”。
五十年薪火相傳,頭雁精神歷久彌新。現任黨委書記馬懷江,不僅是“指揮員”,更是“排頭兵”。他率先在自家150畝果園試驗新技術,組織果農現場觀摩,“用增產增收的實績說話”。“作為書記,必須帶頭蹚新路、做示范!”在他的帶動下,全村200余戶果農完成果園升級,整村效益顯著提升。
為了選好“頭雁”,黃豐鎮將“黨支部+人才+產業”有效融合。在合作社、龍頭企業等建立黨支部,形成聯動發展的“紅色矩陣”﹔實施“雙選雙培”計劃,選拔“講政治、肯干事、能帶富”的村黨組織書記,選拔種植能手進入村“兩委”班子,把能人培養成黨員,把黨員培養成帶頭人。如今,全鎮98%以上的村組干部都是柑橘種植能手、電商達人等產業帶頭人,成為引領產業發展的中堅脊梁。
群雁齊飛,筑牢產業騰飛根基
“咔嚓!”細雨浸潤著的果園中傳來清脆的修剪聲。“疏除直立枝,保留平斜枝,光照進得去,果子才甜!”技術培訓現場,專家邊示范邊講解。57名學員凝神傾聽,其中41名是曾經的脫貧戶。
種柑能手張仕剛果園年收入超40萬元,他組建了專業的修枝採果隊,活躍在田間地頭,卻依然冒雨參訓:“種了三十年柑橘,每次學習都有新收獲!”這股“充電”熱情,正是黃豐技術普及的縮影。
如何讓技術“星火”燎原萬畝橘園?“移動課堂”是關鍵載體。
通過制定《柑橘標准化生產規程》,明確技術要求和操作規范,定期邀請四川省農科院、重慶柑桔研究所的專家進行教授,大力推廣軌道運輸、“水肥一體”灌溉、“兩減一創”綠色種植、無人機噴洒等技術,黃豐柑橘在交流碰撞中向追求卓越品質邁步。每年的“柑橘慶豐收”和“果王”評選活動,也成了種“橘”人樹立品質標杆、展示創新成果的盛大舞台。
在深耕柑橘種植的同時,黃豐鎮全力攻堅產業鏈薄弱環節。通過系統培養專業操作團隊,75座智能冷庫實現採摘后6小時極速鎖鮮,最大限度保留果實風味﹔引入的光電智能分揀線,可對柑橘進行大小、重量、糖度的毫厘級精准分級。這套“冷鏈+分選”技術組合拳,大幅提升了產品標准化水平。
“過去果子好壞靠眼力,現在機器精准分級,優質優價,倒逼我們更注重科學種植。”鎮上的龍頭企業雷雷果業的負責人徐春香指著智能生產線坦言。2024年以來,10余場“移動課堂”惠及果農3000余人次,培育“土專家”“田秀才”30余名。“人無我有、人有我多、人多我優”的發展理念正推動黃豐柑橘產業全面提檔升級。
新雁歸巢,拓展業態新藍海
一股由返鄉“新農人”帶來的活力新風正如春潮般奔涌。這群如“新雁”歸巢的青年,正成為鄉村振興的核心引擎。
徐燦,區級“創業明星”,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去年參加創業培訓后,他敏銳抓住機遇:開設快遞超市,打通了黃豐柑橘“出村進城”的物流堵點,並創辦旅游公司,開發沉浸式採摘體驗,2024年成功為家鄉引流游客超1000人次。“政策好、服務實,回來發展,既能照顧家人,又能實現創業夢想,特別好!”徐燦的肺腑之言,道出眾多返鄉青年的心聲。
袁曉慧的故事同樣精彩。這位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曾就職於中國頂尖公關公司的“都市白領”,2014年的一次偶然,她將自家果園的“不知火”柑橘照片分享朋友圈,竟售出近兩百箱。這份驚喜讓她洞見了電商賦能農業的廣闊前景。從朋友圈起步,袁曉慧開啟了她的“田園創業夢”。2015年,她流轉百余畝土地后又創立自有品牌“潤小橘”,創新推出5斤“輕量裝”精准匹配市場。在電商扶持政策助力下,她成功獲得四川省電商項目扶持資金。更可貴的是,她積極組建團隊,帶動一批返鄉青年共同創業,有效解決了本地閑散勞動力和部分殘疾人就業。望著雨后煥發生機的橘園,袁曉慧感慨道:“家鄉的柑橘,已從‘北漂時的慰藉’升華為‘創業路上的深深依戀’。”
徐燦、袁曉慧的成功,映射出黃豐鎮系統性“引雁歸巢”戰略的成效。通過建立並動態更新返鄉人才數據庫、定期舉辦返鄉人才座談會、茶話會、依托“柑橘慶豐收”、鄉村音樂會、運動會、才藝大賽等爆款活動,生動展示家鄉蓬勃的發展活力與無限機遇,持續點燃在外游子的回歸熱情。
從困局突破到產值近4億元,黃豐鎮的探索揭示了鄉村振興的關鍵路徑。當基層黨組織成為產業鏈上的核心樞紐,當鄉土人才在廣袤田野獲得綻放舞台,傳統農業便煥發出強勁的現代動能。種植能手的示范田、產業達人的直播間、現代化的分選線,連同萬千果農自信的笑臉,共同詮釋著這場山鄉蝶變。在這裡,黨建“引領力”、人才“創新力”、產業“支撐力”深度融合,形成了“組織筑基-人才強鏈-產業躍升”的強勁閉環,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鮮活可鑒的基層實踐范式。(李青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