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牛”馳騁稻浪間!瀘州市龍馬潭區6.6萬畝水稻機收忙

立秋前后,水稻進入最佳收割期。瀘州市龍馬潭區6.6萬畝稻田裡,沉甸甸的稻穗壓彎了腰,隨風送來陣陣清香。隨著高標准農田建成見效,一台台收割機駛進田間,正忙著繪制豐收圖景,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
8月5日,在胡市鎮三教村的高標准農田裡,三台水稻收割機開足馬力來回穿梭,大口“吞”下飽滿的稻穗。得益於田間平整寬闊的生產便道,這些“鐵牛”能靈活地開到每一塊田邊,輕鬆下田作業。過去,村民收割要深一腳淺一腳踩在泥水裡,如今隻需站在田埂上等著,收割機就能將完成脫粒的稻谷順著輸送管,“嘩啦啦”地流進村民們撐開的編織袋裡。
看著眼前這景象,今年62歲的村民蘭全華臉上滿是輕鬆的笑意。老兩口種了3畝水稻,往年到了收獲季,那可是個累人的大工程。“以前全靠人工,彎著腰割,踩著泥水挑,幾天下來腰都直不起來。”蘭大爺感慨道。如今,情況大不一樣了,一台收割機加上一輛三輪運輸車,就能把他和老伴辛苦種出的稻谷,直接從田裡“接”回自家的晒壩上。
蘭大爺輕鬆的背后,是實實在在的效益賬。同村的村民張清全算了筆賬:“要是請人工收割,我這4畝地得兩三天,工錢算下來要1000多塊!現在用收割機,600塊錢,個把小時就收得干干淨淨,稻谷直接送到田邊,車子一裝就拉回家了,又快又劃算!”
在忙碌而有序的收割現場,雖然機器承擔了最繁重的勞作,但那份淳朴的鄉情依然濃郁。裝袋、上車時,鄰近的鄉親們很自然地就搭把手。更讓人心頭一暖的是,三教村二組組長劉德江和妻子開著自家的三輪車和皮卡車,已經連續好幾年義務當起了村民們的“豐收運輸隊”。
“村裡老年人多,種點庄稼都不容易。”劉德江一邊幫著裝車一邊說,“現在高標准農田建好了,收割機下田方便,收得快。我正好有車,幫鄉親們拉一下稻谷,也就是一腳油門的事,大家方便就好!”一輛輛滿載稻谷的車子駛向村庄,傳遞著豐收的喜悅,也載滿了互幫互助的暖暖鄰裡情。
據了解,瀘州市龍馬潭區今年水稻迎來豐收季,全區6.6萬畝水稻已陸續開鐮。收割工作從8月1日持續至20日左右。得益於高標准農田建設和農機推廣,全區水稻平均畝產預計可達570公斤,機械化收割率更是達到95%以上。(陳星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