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下鄉”裡的三千萬元生意

加坤在倉庫清點貨物。
加坤在綿陽鄉村的一家超市裡擺貨。
加坤在面試應聘者。
上午8點,綿陽市游仙區楊家灣,一間倉庫卷帘門緩緩升起,門外,一輛4米長的廂式貨車整裝待發。1993年出生的加坤,穿著醒目的紅色工服,站在700多平方米的倉庫前,而倉庫裡堆放的3萬箱牛奶,正是他對未來押下的“賭注”。
3年前,綿陽人加坤負債300萬元投身“牛奶下鄉”生意﹔3年后,這個看似冒險的決定印証了他的商業眼光。隨著城鄉消費鴻溝的逐漸彌合,優質消費品正沿著四通八達的縣鄉公路,源源不斷地注入下沉市場。
加坤敏銳地把握住這波時代機遇,當同齡人還在大城市尋找發展空間時,他已回歸家鄉,開拓出3000萬元的商業天地。在他看來,這只是丈量縣域消費市場潛力的第一把標尺,那些尚未點亮的鄉鎮網點,那些剛剛萌發的消費需求,才是真正值得期待的戰場。
“賭注”
一場300萬元的牛奶創業“賭局”
加坤當過兵,后來做過保安,在農藥市場開過車,還賣過保險。“賣保險總業績三單,一單賣給我媽,一單賣給大舅,一單賣給二舅。”
這是加坤20歲時的苦惱,和很多年輕人一樣,他找不到適合自己的職業方向,只能在一次又一次的嘗試中跌跌撞撞。
2015年夏天,加坤又開啟了新嘗試。他偶然間看到一家乳品企業在招業務員,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最終成功入職。
業務員,其實就是銷售牛奶,這是一份需要充沛精力和溝通能力的工作。上崗后,加坤花2000元買了一輛電動自行車,因為每天他都要挨個拜訪負責區域內的30多家鄉鎮超市,和客戶溝通下單理貨,當然最重要的是把牛奶賣出去。
那時,牛奶行業大品牌的下沉方興未艾,加坤的業務做得得心應手,鄉鎮漸漸成為他夢開始的地方。
在做業務員的8年裡,加坤也看到了快消品在下沉市場的機會,出生在農村的他自認為更了解鄉鎮需要什麼樣的消費品。因此,當2022年他所供職的企業在綿陽出現一個經銷商空缺時,沒有過多思考,加坤就決定抓住這次機會“賭一把”。
向家人借錢、找銀行貸款湊齊300萬元,租倉庫、盤貨、招員工……仿佛生命前29年裡的所有迷茫和試錯,都是在等待這個“對”的時刻,加坤居然在短短一個月內就做好了所有准備工作。
當第一次站在自己跑遍綿陽市區租下的倉庫前,看著干淨的地板和一箱箱被整齊碼好的牛奶,他激動得說不出話來,只是在心裡默默鼓勵自己:“別怕,年輕人就是要有沖勁。”
生意
牛奶如何成為縣域消費“新剛需”
夏日的熱浪席卷整個川西北,當路邊金燦燦的油菜花第三次結出黝黑的菜籽,加坤的“下注”化作甘美果實。
節假日是鄉鎮消費的旺季,特別是春節期間,大批在外務工的年輕人回到老家,走親訪友時他們總會來到超市駐足。牛奶,特別是優質的品牌牛奶,越來越成為必不可少的那一份禮物。
與此同時,當互聯網村村通工程鋪開,鄉鎮居民開始通過手機網絡了解外面的世界,關於牛奶的科普知識也開始抵達他們的手機。在和親戚朋友的聊天中,鄉鎮居民也開始討論起牛奶的生產日期、配料表。蛋白質含量多少?鈣含量多少?什麼是更好的牛奶?身處縣域的人們,對於健康和品質的消費品需求如春藤般悄然攀長。
“10年前我做業務員時,鄉鎮超市貨架上的牛奶80%都是雜牌,其中不乏勾兌的復合蛋白飲料,一兩塊錢就能買一盒,當時的老百姓似乎更看重價格。如今,超過5元一盒、60多元一箱的品牌牛奶銷量越來越好。”加坤說。
因此,加坤也在縣域市場的開拓中使用了更多和在城市不同的營銷手段。比如,在逢場日的鎮上,他會把試飲台設置在菜市場門口,工作人員一邊分享新品,一邊科普牛奶營養成分。“持續做這件事很重要。”加坤說,希望以潛移默化的方式,讓居民們不斷了解好的消費品。
加坤用腳踏實地的創業腳步,丈量著縣域消費每一點變化。也正是在這樣的變化裡,他的“牛奶下鄉”生意水漲船高。
翻開賬本,加坤公司近一年的銷售額已達到3000萬元左右,僅鄉鎮上牛奶的銷售數據就翻了一番。
回歸牛奶下鄉青年回鄉
讓從農村牧場生產出來的牛奶再回到鄉鎮。這條牛奶的“回歸”之路,與加坤這樣從小鎮出發、最終回歸家鄉的青年創業之路何其相似。而這兩條看似不同的軌跡,實則共同勾勒出消費品下沉的時代圖景。
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乳制品人均年消費量折合生鮮乳41.3公斤,比2012年增長33%,但僅相當於《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年版)》推薦量的22.6%至37.7%。
以行業品牌來看,荷蘭合作銀行發布的2024年全球乳業20強榜單中,前10名中有兩家中國乳業品牌,分別是連續5年排名全球第五的伊利和2024年排名第九的蒙牛。伊利穩居亞洲乳業第一,但與排名第一的法國乳業巨頭Lactalis的營業額相差127億美元,蒙牛與Lactalis仍然有一半的營收差距。
如此種種,都說明我國的乳品消費市場還有較大拓展空間。那這些拓展空間來自哪裡?隨著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加快推進,下沉市場或許就是那個正解。
雖然配送成本和人員成本依然是鄉鎮經營創業的難點,但更多的機會也同時在競爭中出現。“老人和孩子是最需要牛奶的兩大群體,鄉鎮市場還有空白地。”加坤說。
牛奶從牧場出發又回到鄉鎮餐桌,年輕人離開故土又重返故土創業。加坤的貨車連接著城市、縣城和鄉鎮,跑出了一條“回歸”之路。當更多年輕人加入其中,這條“回歸”之路便折射出四川消費市場的深層變革——不僅是商品的流動,更是消費理念的升級和商業生態的重構。下沉市場不是簡單的渠道延伸,而是一個充滿可能性的新消費主場,是激發消費活力的關鍵引擎。(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 記者朱珠周曉鳳綿陽攝影報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