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溫江探索“溫新學院” 破解新就業群體急難愁盼

![]() |
系列溫新活動。姚偉供圖 |
“平時送單常常忙到晚上,暑假期間陪孩子的時間少,這次植物拓染課程很有趣,沒想到社區還有這個服務,第一次跟孩子做手工,非常有意義。”與孩子一起參加手工課程的快遞員陳女士說。
在新業態蓬勃發展的當下,成都市溫江區外賣騎手、快遞小哥、網約車司機等新就業群體保有量達1.1萬人,已成為城市運轉的“毛細血管”。暑期來臨,親子溝通少、孩子無人看管等問題突出,像一塊沉甸甸的石頭壓在不少新就業群體家長的心頭。
為緩解暑期新就業群體“帶娃”壓力,近期,溫江區“溫新學院”先后策劃推出系列溫新活動,邀請家庭參與蝶古巴特手工台燈制作和植物拓染活動,活動以“手工創作+家人互動”形式,為外賣騎手、快遞員、網約車司機等新就業群體家庭營造一段難忘的暑期時光。
從一盞手工台燈的溫暖光影到一次植物拓染的自然之趣,溫江區將“溫新學院”作為精准破解新就業群體“急難愁盼”的重要抓手。面對新就業群體工作場景在路上、在雲端的挑戰,傳統黨建模式存在“夠不著”“跟不上”的痛點,溫江區創新探索“溫新學院”,將課堂和服務巧妙搬到站點、“親鄰坊”以及雲端,通過搭建專屬成長平台,讓新就業群體切實感受到黨的關懷,凝聚在黨旗下。
“兩新”工委、行業黨委、鎮(街道)、村(社區)多管齊下,通過大走訪、列席快遞、外賣站點晨(午)會等多種方式,廣泛收集問題訴求,認真傾聽意見建議。收集問卷調查1500余份,形成職業健康輔導、急救知識、交通安全、直播創作內容策劃、設備實操、寒暑期帶娃等7類21項需求,為辦好“溫新學院”打好基礎。
在選取活動地點時,溫江區依托“親鄰坊”服務矩陣,就近就便分場次為新就業群體提供安全護航、職業成長等培訓服務。目前已成功開展應急救護、自媒體技能提升、燃氣安全、高效跑單技巧、親子手工等主題活動6場,600余名新就業群體參加。此外,還開發了“小愛e家親”服務平台,整合社區專職工作者線上培訓“課程包”、人社勞動技能培訓平台等資源,形成線上溫“新”課程,讓新就業群體充分利用碎片時間提升自身能力素質。
為拓展“溫新學院”的服務功能,溫江區積極鏈接行業(綜合)黨委資源力量,充分發揮群團組織、社會組織等橋梁紐帶作用。依托黨群服務中心、“歇一哈﹒小哥驛站”、“親鄰坊”等共享空間,為新就業群體提供醫療義診、假期托幼、政策咨詢、法律援助、訴求收集等豐富多樣的服務,累計服務新就業群體3600余人次。組織新就業群體開展“冬送溫暖”趣味運動會1場,開展“冬送溫暖,夏送清涼”活動230場,服務新就業群體3000余人。
為鼓勵新就業群體參與社區治理,溫江區建立了新就業群體“發現問題、一鍵上報、智能分派、處置解決、積分兌換”參與治理工作流程,新就業群體積極響應,以“隨手拍”“隨手報”等便捷方式參與城市治理,累計上報交通事故、道路破損等問題123個。此外,還打造了“溫小愛”志願品牌,培育出“順新哥”“餐行者”等26支志願服務隊,成員達1500余人,期間涌現出拾金不昧、救人救火、保考送考等眾多先進事跡,形成“服務—賦能—反哺”的良性循環。
“下一步,溫江區將持續深化服務,進一步拓寬新就業群體關心關愛與成長賦能渠道,推出更多精准化、有溫度的服務項目,攜手新就業群體共同繪就共建共擔共治共享的‘溫江一家親’美好圖景。”溫江區委社會工作部相關負責人說。(姚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