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3353”擴優提質 自貢大安區賦能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自貢市大安區始終錨定“打造特色教育強區,建設川南職教強區,創成國家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縣”的目標不動搖,堅定不移實施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完善政策保障,優化資源配置,深化內涵發展,保障教育公平,著力構建城鄉一體教育公共服務供給體系,推進全區義務教育由“基本均衡”邁進“優質均衡”。
健全“三大機制”,強化區域統籌,匯聚優質均衡發展合力
健全組織領導機制。堅持把創建國家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縣作為全區教育高質量發展的主引擎,列入“十四五”教育發展規劃的“頭號工程”和全區經濟社會發展重點項目,成立由區委書記、區長任雙組長,30個部門及15個鎮街為成員的創建工作領導小組,全面統籌推進,做到教育政策優先保障、教育經費優先安排、教育資源優先布局、教育需求優先滿足。
健全協同聯動機制。出台《大安區迎接國家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督導評估工作實施方案》等35個文件,明確編辦、教體、財政等部門分工,形成“黨委領導、政府統領、教體牽頭、部門聯動、學校全力”的協同聯動機制。縣級領導深入教育一線和施工現場調研指導64場次,為創建工作把脈問診。教體、編辦、財政、住建等部門定期召開聯席會議,研究解決校點布局、教師編制、教育用地等難點問題42個,協同推進創建工作落地見效。
健全運行監督機制。成立創建工作專班,召開創建動員會、培訓會、推進會、現場拉練25場次,深入開展學校自查、校際互學、過程督導、實地核查,實施“周推進、月調度、季總結”,全方位、高頻度跟蹤督辦,持續提升創建質效。強化監督檢查,將創建工作納入督導評估、區委目標考核和區紀委政治監督體系,用好縣級領導及部門“雙聯系”學校和包園包校制度,通過實地調研、專項督導等方式,推動問題整改,倒逼責任落實。
實施“三大工程”,推進城鄉一體,筑牢優質均衡發展基石
實施“強校增優”工程。深入推進教育聯盟行動、集團化辦學改革,按照“一個核心校+N個成員校”模式,組建何新、牛佛、江姐3個學區和鳳凰、廣華、嘉祥等6個教育集團,集團化辦學和學區制管理實現全覆蓋,推動城鄉、校際教育理念共享、資源共建、管理共促、成果共享,創建省義務教育領航學校5所。
實施“補短擴容”工程。優化校點布局調整,堅持“村小向鎮集中,初中向中心鎮集中”原則,按照“停、撤、合、建”思路,調整撤並學校25所,規劃新建自貢燎原實驗學校,城鄉學校逐步由“點多量小”向“集中優質”轉變。加快推進項目建設,投入4.68億元實施自貢燎原實驗學校、自貢市第三十四中學校、鳳凰學校等29個新改擴建項目,新增學位4500余。實施“智慧校園”工程,投入2800余萬元,添置納米黑板、計算機等教學設備,升級改造音美專用教室、特色功能室、網絡多媒體教室等210間,全面推進教育信息化提檔升級。
實施“強師固本”工程。完善人才引進機制,出台《大安區高端人才引進儲備管理辦法》,建立健全人才引進和激勵機制,2021年以來,補充教師211人,引進研究生57人,其中音體美教師66人。完善名優教師培養機制,推進“三航工程”青年人才培養、骨干教師培育、名優教師孵化梯次培養計劃,培樹“三航”優秀管理者99名、專家型教師168名,培育省市區名師名校長120余人次,2人獲評全國優秀教師。完善優質師資共享機制,實施“名師+成員+學科組”共同體建設,建成市區名師工作室32個,立足學區內、集團內和城鄉間,骨干教師交流輪崗289人次,有效解決“城區缺、農村余”“城裡強、村鎮弱”的問題,實現城鄉、校際精准流動、均衡配置。
開展“五大行動”,突出內涵發展,積蓄優質均衡發展動能
開展“全德育”行動。建立區委常委會專題研究、縣級領導指導思政課建設工作制度,出台《進一步加強新時代中小學思政課建設的實施方案》,建設“課中透紅”德育課程體系,創成全國紅領巾大隊1個、中隊2個,全國國防教育示范學校1個、四川省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踐基地1個,“江姐講堂”創成國家級終身學習品牌。
開展“提質量”行動。持續推進課程教學改革,完善課程實施方案,構建“基礎課程+活動課程+拓展課程”的多樣特色課程體系,創成科創教育中心3個、全國科創筑夢鄉村科技教育特色校2所,學生參加信息類大賽累計獲獎500余項,師生獲國家級新型發明專利15人次。
開展“全運動”行動。深入推進體教融合,將武術操、足球操等引入校園,打造“快樂大課間”,涌現江姐中學女足、外國語學校壘球、牛佛中學舉重、廟壩鎮中心校武術、二十七中學校航模等一大批體育特色學校集群,創成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9所、全國象棋特色學校2所,累計獲國家級、省級、市級獎457項。
開展“全尚美”行動。實施“美育浸潤”行動計劃,構建“課堂教學、藝術實踐、常展常演”三位一體美育體系,實施“大團帶小團”工程,創成全市首支學生管樂隊,打造大安區書法教育中心、江姐教育藝術團研訓中心、牛娃藝術館等藝術教育場所48個,組建藝術類名師工作室4個,創成省級優秀美育人才培訓基地1個、書畫工坊1個,市級美育實踐基地8個,作品《鹽都記憶》獲國家級二等獎,江姐教育藝術團獲省級一等獎2個。
開展“全勞動”行動。實施“五維四驅”勞動教育模式,建成大安區勞動實踐基地、嘉祥農場、牛娃耕育園等校園農場18個,創成市級實踐基地、示范校6所,編寫《大安區義務教育勞動課程》18冊,承辦川南渝西勞動教育交流會暨自貢市2024年中小學師生勞動技能大賽,獲一等獎19項、二等獎6項。
落實“三大保障”,實現教育公平,優化優質均衡發展環境
保障教育公平。全面落實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和公民辦學校同步招生政策,小學、初中就近入學比例分別達100%、99%,優質高中均衡指標分配名額達50%以上,對符合條件的1423名隨遷子女統籌安排到公辦學校就讀。健全教育、民政、團委等部門關愛留守兒童聯動體系,建立留守兒童之家121個,建成鄉村學校少年宮10所。完善殘疾兒童隨班就讀和送教上門機制,採取“普校+特校”方式實現殘疾兒童入學率100%。
保障校園安全。實施學校消防安全標准化建設、學生交通安全保障提升、校園警務規范管理、學生飲食放心工程、校園周邊環境綜合治理等五大安全工程,建立30個部門協同聯防聯控機制,構建“查患分類登記、整改及時消患、銷號合力攻堅”的工作閉環,實現校園安防建設“6個100%”。健全完善健康教育、監測預警、咨詢服務、干預處置“四位一體”的學生心理健康工作體系,建立“全方位動員、分校包干、一對一”幫扶疏導機制,建成心理健康室23間,配備心理健康副校長、專兼職教師197名,創成市級心理健康示范校1所,獲市級心理健康獎33項。
保障育人環境。建立政府統籌、部門協作、學校主導、家庭盡責、社會參與的家校社協同“教聯體”育人體系,系統開發《弘揚江姐精神品格 爭做復興大任新人》等研學課程,用活本土教育資源。以家長學校、校外活動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為載體,2021年以來,累計開展家庭教育講座、公益課堂、暑期托管等實踐活動1200余場,為學生健康發展營造良好育人生態。(曾田英、江彬、林發余)
來源:大安觀察新聞客戶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