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步伐加快 四川“科技紅娘”成了“香餑餑”

7月15日,天府國際技術轉移中心國際合作部部長張潔步履匆匆,忙著准備下個月去韓國出差對接企業。今年以來,她差不多每兩個月就要到國外出差。張潔忙碌的背后,是四川科技企業正在加快的“出海”步伐。
當前,四川科技企業“出海”以產品為主、技術為輔,主要涉及新能源、儲能、醫療等領域。“出海”的有因國內市場競爭較大,想要“出海”錯位競爭的企業,也有一開始就瞄准海外用戶的企業,“大家都想積極尋求海外資源匹配。”
產品“出海”
“‘成都造’新能源汽車底盤進入匈牙利了。”張潔口中的“成都造”,來自成都壹為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一家主要研制新能源卡車、城市垃圾車的整車企業,優勢在於供應鏈能帶來較高的產品性價比。“他們是做整車的,產品的核心在於底盤和三電系統,因此對外合作較為靈活。”
這不是偶然。2024年4月,天府國際技術轉移中心曾帶該企業前往土耳其,尋求產品落地。今年4月底,該企業再次隨中心組團到訪匈牙利,迎來新進展。
該企業與匈牙利Electromega KFT公司現場就電動汽車底盤的採購達成初步合作意向,計劃開發歐盟市場適配車型。6月底,匈牙利車企執行董事長率團回訪該企業,雙方就電動汽車底盤供應及整車合作達成協議。
“目前進展順利,產品正在測試中。”張潔說,從對接到達成合作,用時約兩個月,相比半年左右的平均時長,速度快了很多。
“紅娘”或是主動出擊,尋找適合“出海”的企業產品或技術牽線搭橋﹔或開門迎客,有相關需求的企業主動找上門。不管哪種方式,評估供需匹配是“牽手”的第一道坎。
“首先要學習產品、技術知識,熟悉程度堪比企業的市場銷售人員。然后,通過海外官方機構、企業引薦等多渠道,了解、對接海外需求。”張潔說。
一般來說,海外用戶收到合作意向后,要進行考察,在面對面接觸中逐漸達成信任,然后開展商務談判,其間還會受到國際認証資質、知識產權保護等客觀條件影響。在這過程中,由於中心以服務中小型企業為主,不時會遇到企業缺乏資金等困難,還要及時提供相關支持。
“總的來說,從評估、對接到達成合作,耗時不短。”張潔說,中心有市場化運營優勢,對接成功率仍需加強。
技術“出海”
與產品在海外落地應用、著眼短期產出不同,技術“出海”更多將眼光放到未來,當下的投入未必能及時轉化為收益。“就目前來說,開展技術‘出海’的川企不算多。”張潔坦言。
2023年9月,經芬蘭國家商務促進局引薦,中心與芬蘭企業建立聯系,了解到企業需求,著手尋找適合的合作伙伴。2024年8月,中心促成芬蘭企業與成都中醫大銀海眼科醫院聯合開展“斜視AI眼動追蹤系統”研發項目。2025年6月,芬蘭企業到訪成都,二者就項目研發及未來成果轉化市場發展等進行詳談。
具體來說,芬蘭企業基於定制傳感器和獨特的計算機視覺方法,提供可定制的眼動追蹤解決方案﹔四川企業則在軟件開發、診療場景方面有著優勢,二者通過算法、技術與軟件的結合,研制出相關設備並在實際場景中應用。
“二者採用獨特的計算機視覺技術,能精確分析受試者眼睛在3D空間中的注視方向,且無需重新校准,在醫療眼科研究領域具有顯著優勢。”中心相關負責人說,接下來將持續助力,加速該技術在眼科醫療等領域的應用和商業化。
“我們將持續推動項目合作落地。”中心相關負責人說,年初定好的出訪計劃已超額完成,下半年繼續聚焦醫療、制造等領域,將於10月帶團去土耳其、芬蘭等,搭台唱戲,進一步促進合作,推動產品與技術落地。(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寧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