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市州

濛溪河遺址考古隊來了村民“助理”

2025年07月20日07:55 | 來源:四川日報
小字號

7月17日7時許,在資陽市樂至縣通旅鎮樂陽橋村的濛溪河遺址考古大棚內,村民文付群在探方面積25平方米、深2.5米的“地盤”上,對“紅褐色粉砂質黏土層”進行細致發掘。

一把小鋤頭、一把小鏟子,外加一個白色收集袋,這便是文付群發掘文物的工具。她先用小鋤頭小心翼翼地刮下一層薄薄的土渣,再用小鏟子將土渣收攏,倒入收集袋中。

收集袋一滿,村民楊建就接過來進行浮選分類編號——把土渣放入水裡進行浮選。楊建一邊操作一邊向記者解釋,浮在水面上的是輕浮物,通常是植物、種子這些﹔沉在底下的是重浮物,多是沉積岩、化石一類。這些輕浮物和重浮物隨后會被分類晾晒、精心挑選,最終交給考古工作人員記錄、保存和研究。

村民陳玉蘭負責的是挑選環節,這也是整個流程中最考驗眼力的活兒。“雖然具體名字說不上來,但哪些是化石,哪些是植物,一眼就能認出來。”

2021年9月,資陽濛溪河遺址被發現﹔自2022年起,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開展考古發掘。在發掘過程中,通旅鎮附近40余名村民加入考古隊伍,文付群、楊建和陳玉蘭等村民由此有了一個新身份——“考古隊助理”。

過去兩年多,他們手持小鋤頭、竹片、毛刷等工具,陸續從這片古老的土地裡清理出距今8萬年至6萬年的石器、骨器、木器,以及花椒、核桃、橡果、象骨、鹿角等大量珍貴動植物遺存。

“村民負責出力氣、干細活,我們負責看門道、做研究。”資陽濛溪河遺址考古發掘工作人員曾雪介紹,考古發掘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工作,日常的挖土、運土、浮選等基礎性環節繁雜瑣碎,需要村民的協助才能保障考古工作的順利推進。

參與考古發掘工作,也給當地村民帶來實實在在的收益。46歲的陳玉蘭過去以務農為主,如今在家門口就能就業,“每天能賺100元補貼家用。”56歲的楊建農忙時經營自己的農場,農閑時就到遺址打零工,增加一份收入。

“目前,我們村參與考古發掘工作的村民有39人,加上2名保安和2名后勤人員,共帶動43人就業。”樂陽橋村黨總支書記鐘麗介紹,每人每天工資100元,年收入最高可達3萬余元。

改變,遠不止於收入的增加。記者注意到,隨著考古工作的推進,濛溪河遺址周邊的基礎設施正在提質升級。“這幾年,村裡的道路拓寬了,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樂陽橋村黨總支原書記楊科明深有感觸地說。如今作為濛溪河遺址的一名保安,他親眼見証了家鄉的蛻變。

今年4月,202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資陽濛溪河遺址群入選。這讓參與考古發掘的村民激動不已。“一輩子和庄稼打交道,沒想到還能參與這麼重要的考古發現,感覺很驕傲!”楊建期待,未來能挖出更多寶貝、建起遺址公園、發展鄉村旅游,大伙兒在家門口能掙到更多錢。(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田姣 資陽觀察 萬可楓)

(責編:章華維、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