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暴雨來臨前,誰在監測地災預警?

平台織好安全網 “天眼”盯防山間險

2025年07月19日08:15 | 來源:成都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平台織好安全網 “天眼”盯防山間險

運用無人機進行地災監測。

  氣象數據顯示,7月18日起,受弱冷空氣影響,雷電、短時暴雨及大風等強對流天氣將集中出現。18日中午,成都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成都市氣象局等部門先后發布山洪、地災預警,並同時配發防御指南。

  這些預警信息從何而來?防御指南如何產生?近日,記者跟隨相關部門工作人員,實地探訪地災山洪監測和研判的現場。

  “據氣象預測,今年預計有6—8次區域性暴雨,地質災害防范壓力不小。”成都市地質環境監測站副站長李虎介紹,早在汛前,一場以科技推動覆蓋全域的“防患行動”全面展開。

  毫米級監測 筑牢第一道防線

  “你看這屏幕上的曲線,每一次微小波動都是山體在‘呼吸’。”近日,在崇州市雞冠山公路琉璃支線崩塌點,四川省第三地質大隊四川蜀康地勘集團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董俊指著邊坡雷達智能預警平台向記者介紹。這裡部署的邊坡雷達正24小時不間斷監測山體,通過發射電磁波捕捉毫米級形變。一旦超過臨界值,系統會立即向監測人員發送預警短信。

  董俊坦言,傳統人工巡視10平方公裡需要幾天,后期處理還要一周,“現在邊坡雷達實時監測,配合無人機激光雷達,兩個小時就能出結果。”

  在文井江鎮苟家村的地災隱患點,一架搭載激光雷達的無人機正升空作業,45分鐘就完成了區域掃描,生成的激光點雲模型清晰呈現出山體裂縫和土石位移。“這些數據能為前期判斷和后期治理提供精准依據。”

  在彭州,無人機正成為地災監測的“空中尖兵”。“以前人進不去的高位陡坡,現在無人機能帶著激光雷達去‘探路’。”彭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地礦科科長何章雨告訴記者,通過激光雷達波,無人機可精細識別隱蔽的山體裂縫和位移,“特別是雨前雨后,能快速復核隱患點情況,效率比人工巡查提升數倍。”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今年成都將在彭州、都江堰等地試點建設無人機固定機庫,作為成都市低空經濟在地災防治中的應用場景。“機庫建成后,將融合激光雷達技術,精准識別山體裂縫、位移,提升隱患發現能力。”負責該項目的技術人員介紹,該試點不僅服務於地災監測,還將整合多部門需求,讓科技投入發揮最大效能。

  平台聯動 守護“天府屏障”

  “369套自動化監測設備就像369雙眼睛,24小時盯著每一處隱患。”都江堰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地礦科科長葉靜陶指著監測大屏說。

  據介紹,都江堰市208處地災隱患點已實現自動化監測設備全覆蓋,16處高風險區(點)更是納入專項監測。“我們建立了‘監測預警—預報預警—臨災預警’三級體系,聯合應急、水務、氣象部門一體化研判調度。”葉靜陶表示,截至7月17日,已累計發布風險提示9次、三級預警6次、二級預警1次,實現“零傷亡”。

  在龍門山鎮防汛防災視頻中心,該鎮應急管理辦負責人李超指著集成化大屏介紹,這個智慧預警監測管理平台將“線下一張圖”與“線上一張網”深度融合,依托實時感知系統、雪亮工程等技術,讓鎮村干部通過手機、電腦就能掌握雨情水情、人員動態,實現山洪地災全天候監測。

  據李虎介紹,目前,成都還在探索數字孿生構建地質環境“虛擬鏡像”,模擬滑坡演變過程。同時通過AI模型分析海量數據,實現“一點一閾值”的精准預警﹔電子圍欄在景區等區域定向推送預警,既保安全又減干擾。這些技術正逐漸推動地災防治從“人防”“技防”向“智治”轉變。下一步,成都將探索創新構建“空天地深”一體化監測網絡。“目標是讓防災更智能、更主動。”(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陳秋妤 受訪者供圖)

(責編:李強強、章華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