躋身“第一梯隊” 成都造創新藥出圈又出海

天府國際生物城
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成都生物醫藥產業集群
2024年全市醫藥健康產業
規模超7000億元
培育了4戶中國醫藥工業百強
上市企業21戶 居中西部第1
落戶10戶境外世界500強
2022年至今
新藥出海交易額超270億美元
居國內領先地位
2024年獲批上市1類新藥6個
居國內領先地位
一直以來,創新藥都被視為“九死一生”的行業——投入10億美元,花費10年時間,成功率隻有1%。然而近年來,成都造創新藥卻頻頻刷屏。
康諾亞、海創藥業、科倫博泰……據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官網公告,2024年獲批上市的40款國產1類創新藥中,成都佔據6席。“全球首個”“全國首個”接連出現,更多“成都造”創新藥全球掘金,以天府國際生物城為代表的成都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加速邁向萬億級。
新藥陸續上市的背后,有哪些故事?“園區”在產業發展中需扮演怎樣的角色?近日,記者走進生物城,探尋背后的答案。
從0到1
12年磨出一顆創新藥
7月4日,位於天府國際生物城的海創藥業成都總部基地投入使用。啟用儀式上,該公司自主研發的1類抗癌新藥氘恩扎魯胺正式發布上市。值得一提的是,這是海創藥業成立12年來第一款上市的創新藥。
國產創新藥上市,為患者帶來新希望。“該款創新藥價格較國外同款藥品大幅降低。”談到新藥,海創藥業董事長陳元偉難掩激動之情,他向記者介紹,作為國家重大新藥創制科技專項支持項目,氘恩扎魯胺是國內首款獲批上市治療接受醋酸阿比特龍及化療后出現疾病進展,且既往未接受新型雄激素受體抑制劑的轉移性去勢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成人患者適應症的國產創新藥物。
今年5月29日,該藥獲國家藥監局批准上市。6月下旬,首批產品開出全國首張處方,進入臨床應用並啟動了全國供應,上海、北京、廣州、天津、河南、成都、江蘇等多地相繼開出當地首張處方。
隨著氘恩扎魯胺獲批,海創藥業正加速推進商業化進程。目前,該公司還有6項產品進入臨床試驗不同研究階段,多項產品處於臨床前研究階段,形成了梯次產品組合。
躋身“第一梯隊”
園區9年孵化6家上市公司
海創藥業成都總部基地成為天府國際生物城今年落成的又一個“鎮園之寶”。作為成都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的重要承載地,今年成都高新區持續開展“立園滿園”行動,打造專業化特色園區,系統構建專業服務體系,多家企業在此落地。3月26日,成都永新醫療總部在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加速器四期場地正式落成﹔5月28日,睿健醫藥總部在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正式投運……
企業加速生長,與園區持續優化的營商環境息息相關。日前,GE醫療中國精准醫療產業基地(一期)項目在園區順利竣工。值得關注的是,該項目從完工到通過並聯竣工驗收僅用時40個工作日,較從前壓縮至少2個月,實現了“竣工即驗收、驗收即投用”。
如此高效得益於天府國際生物城在全省首批次發布《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建設項目“開工一件事”服務手冊》。一本手冊將原本分散在12個部門的審批事項整合為“一件事”辦理流程,集成40余項服務細則。
天府國際生物城相關負責人介紹,園區聚焦生物技術藥、化學創新藥、高性能醫療器械、專業外包服務等領域,聚力18個細分賽道,形成產業集群效應。數據顯示,累計落戶項目超300個,總投資超1400億元,集聚產業人才2萬余人。9年來,已培育6家上市企業,孵化300多個創新項目。臨床在研新藥達到108個,其中1類新藥63個。
多點突破
千億級產業集群在蓉加速崛起
海創藥業等企業在天府國際生物城的加速生長,是成都生物醫藥產業快速崛起的一個縮影。
早在2019年10月,成都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入選首批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此后,被評為全國“優秀”等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並成為全市“9+9+10”現代化產業體系中,唯一被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科技部都批准為國家級產業集群的產業。根據2022年印發的《成都市“十四五”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規劃》,成都將突出發展支柱產業,打造生物醫藥千億級產業集群。
近年來,成都生物醫藥產業呈現出多點突破態勢。打造了大輸液領域、血液制品、抗體藥、核醫療、疫苗、中醫藥、高端醫療器械等優勢賽道和特色賽道﹔培育了4戶中國醫藥工業百強企業,上市企業數量(21戶)居中西部第1,落戶10戶境外世界500強。在創新藥方面,2022年至今,新藥出海交易額超過270億美元,居國內領先地位﹔2024年獲批上市“成都造”1類新藥6個,居國內領先地位。2024年,全市醫藥健康產業規模超7000億元。
獨木不成林,園區“鎮園之寶”和“鏈主”企業帶來的磁吸效應和協同優勢,如同根系滋養生態林般,帶動上下游企業協同發展。在業內人士看來,產業的聚集,落點在“聚”上,即通過融合行業頂尖資源,打造完整的產業生態圈,形成創新凝聚力。在成都高新區,生物醫藥產業規模已連續五年保持20%增長,聚集了阿斯利康、海創藥業等醫藥企業3000余家,在已形成的這一產業創新“雨林”裡,企業就近找到匹配的產業合作對象,共享集群帶來的“陽光雨露”。(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劉泰山 文/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