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現場的聲音

全國文物行業職業技能大賽的比賽項目為何這樣設置?文物選擇上有哪些考量?比賽折射出文物行業的哪些變化?將對行業產生什麼樣的影響?本版精選現場專家和裁判長的解答,為讀者解惑。
為何選用真文物
孫智彬(四川省考古學會秘書長)
本次比賽,金屬、陶瓷、紙張書畫修復使用的都是真文物。為什麼使用真文物?因為不同時代文物的形制、結構、制作方法、原材料是不一樣的。如果使用替代品,可能會對參賽選手產生誤導、造成誤判,影響他們的修復思路。當然,文物的選擇也經過了充分考慮,提前准備,包括難度的一致性、所需要的修復時間等。
考古勘探,我們選擇的也是真實遺址。大家注意到,遺址沒有大棚,選手們冒著酷暑,揮汗如雨。其實,這就是考古勘探工作的日常。我們99%的遺址工地是沒有大棚的。考古勘探工做的是最辛苦的工作,他們長期在野外的第一線,風餐露宿、風吹日晒是日常。可以說,比賽是對體力、毅力和技術能力的綜合考驗。
近年來,文物行業對年輕人的吸引力越來越大。這是件好事。但是我要給他們“潑一盆冷水”——考古探掘和文物修復要經過長期的努力,才能夠達到一定的高度。從業者必須有足夠的熱愛,才能持之以恆。
如今,我們國家每年都有大量考古發掘項目在進行、有大量的出土文物需要修復。比賽對整個行業產生了很好的激勵作用。文物行業不僅僅需要起引領作用的頂尖人才,也需要有龐大基礎和中堅力量。
怎樣平衡老手藝和新科技
韋 荃(四川博物院原院長)
從這次大賽可以看出,從業者的知識結構正在發生較大變化,傳統的師帶徒傳承制依然存在,但大量高學歷人才走進了我們的文物保護修復隊伍。
老手藝和新科技,兩者各有優勢,如何平衡它們在修復中的運用,將各自的優勢放大,值得我們去研究和考量。在我看來,高端科技應用到文物保護當中,更多的是加深我們對文物的認知,准確診斷出文物的病症和病因,指出為什麼要這樣去修,讓我們的修復更有底氣。
修復不僅要解決文物的“生存問題”,也需要回答它的價值問題:你是怎麼認識這件文物的?怎麼判定其價值的?你利用工具把它修復到一個什麼樣的程度?因此,本次比賽看上去考驗的是手藝,其實更多考驗的是理念和綜合素養。
對於選手們來說,這不僅僅是比拼,也是一種交流,能夠共同提高。對於沒有參加比賽的從業者,也能起到引領示范的作用。通過這樣一個大賽,展現我們國家文物保護這支隊伍整體的精神風貌,讓公眾對文物保護領域也有新的認識,知道文物修復到底是在做什麼,以及我們為什麼要這麼去做。
為何提倡“擇一事,終一生”
張立方(中國古跡遺址協會學術委員)
文化遺產的傳承,不僅是物的傳承、技藝的傳承,更是工匠精神的傳承。作為本次大賽實操比賽的總裁判長之一,我觀察到,與往年相比,本次有更多年輕選手參賽。比如木作文物修復,是所有項目中選手平均年齡最大的,但年齡最小的選手也出現在木作,隻有19歲,是一名女選手。我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信號。
為何提倡“擇一事,終一生”?因為文物行業需要不斷學習新東西,不斷提高自身素養。尤其是古建筑類遺產,面臨的情況很復雜,涉及多學科的合作。比如,同樣是一塊殘破的磚,在哪些情況下可以被替換,哪些情況下需要保留下來?因為有些東西即使表面看起來不好,病害很嚴重,但這個狀態本身就是非常有價值的。有的古建筑,按原來的工藝去修繕,可能不符合現在的抗震要求或防火要求,又該怎麼辦?在修復過程中,我們需要對文物價值有清醒的判斷。
文物行業要坐得住冷板凳,如果只是為了謀生,這可能不是一個好的職業,但我相信它一定能帶來更多的精神享受。
(以上為本報記者周飛亞、宋豪新採訪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19日 07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