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紅色文化寫出文旅華章 革命老區也是“詩和遠方”

人民網記者 劉海天
2025年07月16日09:00 |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小字號

今年“五一”假期,巴中市28個A級旅游景區接待游客88.44萬人次,眾多創意新場景,讓這座川陝革命老區再次“出圈”。

近年來,巴中市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紅色文化、綠色生態、民俗風情與康養產業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條革命老區文旅高質量發展的“巴中道路”。

千年古邑的“破圈”密碼:從“看景”到“入戲”

“以前逛古鎮,2個小時就走完了。現在從早到晚都逛不夠!”6月23日晚,四川廣播電視台《探尋古蜀道》直播走進恩陽古鎮,200萬網友在線“雲打卡”“宋代市集”。這條以《東京夢華錄》為藍本打造的800米主題街區,復刻了宋代酒肆、瓦子、勾欄,與明清古建隔河相望,形成“一河兩岸·古今共生”的獨特景觀。開街僅3天,便吸引游客18萬人次,帶動周邊餐飲、民宿收入翻番。

南江縣斷渠演藝中心。巴中文旅供圖

南江縣斷渠演藝中心。巴中文旅供圖

南江《幻享·米倉道》科幻舞台劇,用裸眼3D喚醒千年巴文化。今年,雲頂高山極限運動主題樂園、巴城記憶文創產業園等60個新儲備項目整裝待發,全年招引項目不少於30個,80億元投資蓄勢啟程,巴中文旅新場景正次第綻放。

好IP的“雙向奔赴”:從“資源”到“共鳴”

光霧山四季流轉的絕色風光、“一城四龕”奇絕的地理人文格局,以及皮劃艇馬拉鬆、自由式小輪車的碧波爭流,共同構成了巴中最火熱的文旅名片。

光霧山秋季紅葉景觀。巴中文旅供圖

光霧山秋季紅葉景觀。巴中文旅供圖

南龕石窟。巴中文旅供圖

南龕石窟。巴中文旅供圖

今年以來,《巴中市打造“四龕福城”文旅品牌三年行動計劃》落地見效。南龕石窟游客量同比激增45%,門票收入增長38%。巴中更借力體育賽事放大IP效應,“觀四龕福城 賞巴河逐浪”2025中國皮劃艇馬拉鬆公開賽首站盛大舉行,完美演繹了“動與靜”“古與今”的交融,成為“體育搭台,文旅唱戲”的典范。

過去一年,巴中舉行的十余場國省級體育賽事吸引超10萬人次參賽觀賽,直接帶動餐飲、住宿、文創等綜合消費同比增長四成以上,“跟著賽事去旅行”在這裡有了生動注腳。

2025中國自由式小輪車聯賽四川巴中站比賽在光霧山舉行。巴中文旅供圖

2025中國自由式小輪車聯賽四川巴中站比賽在光霧山舉行。巴中文旅供圖

紅色基因的“時代答卷”:從“瞻仰”到“傳承”

紅色資源如何“活”且“火”?巴中給出“開發端、產品端、市場端”三端協同答案。

主動融圈,攜手12個全國重點紅色旅游區共建共享﹔系統建鏈,推動紅色旅游從“強資源”邁向“強品牌”、從“強參觀”走向“強體驗”、從“強景區”升級為“強目的地”﹔做實支撐,依托大巴山干部學院整合全市紅色場館,打造全國黨員干部黨性教育基地﹔深度融合,一條紅色研學線串起農、商、文、旅、體、康全業態。

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航拍。巴中文旅供圖

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航拍。巴中文旅供圖

上游開發端依托革命舊址、紀念館打造研學線路﹔中游產品端推出紅色劇本殺、沉浸式黨課﹔下游市場端通過“紅色+康養”“紅色+體育”等跨界融合,推動線上流量“出圈”、線下持續“變現”,真正把“流量”變為“留量”。

小城服務的“繡花功夫”:從“滿意”到“驚喜”

“游客怕堵車,我們就增派320輛擺渡車﹔怕錯過紅葉,就每天發預報。”光霧山景區負責人介紹,去年紅葉節期間,景區通過多平台聯動引導,實現“零滯留、零事故”。而在恩陽龍舟賽現場,1500名警力、200名醫護人員、8個水上急救點全程護航。中國龍舟協會點贊道:“賽事組織之專業,完全不像‘新手’!”

2025中華龍舟大賽四川巴中恩陽站。巴中文旅供圖

2025中華龍舟大賽四川巴中恩陽站。巴中文旅供圖

文旅競爭,歸根結底是服務競爭。建立即訴即賠、快處快賠、賠償先付的工作機制,志願服務站內准備急救包、多平台聯動引導游客錯峰出行,巴中把“繡花功夫”做到游客心坎裡,讓“初見是緣,再見傾心”成為最真誠的邀約。

從米倉古道的駝鈴到光霧山的雲海,從南龕石窟的千年微笑到龍舟賽的擊水聲,巴中正用實踐証明:革命老區也能成為“詩和遠方”。在這裡,紅色文化不再是教科書裡的章節,而是可觸摸的石刻、可體驗的課堂﹔綠色生態不再是遙遠的風景,而是康養民宿的窗景、極限運動的賽道。當歷史與現代握手、山水與人文交融,一座小城便擁有了擁抱世界的胸懷。(實習生王孜萱參與採寫)

(責編:羅昱、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