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元昭化:幫扶車間進鎮村 鋪就群眾“致富路”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家門口就業是最關鍵的一環。
在廣元市昭化區衛子鎮的來料加工車間內,26歲的仲林手腳配合嫻熟,平車在她的操作下飛速運轉。隻見她雙手靈動,一個抱枕的雛形在她手中迅速顯現。誰能想到,這個如今手腳麻利的女工,曾在求職路上嘗遍辛酸。
仲林是衛子鎮保民村村民,丈夫常年在外地工地打零工,收入並不穩定。家中老人需要贍養,女兒剛上幼兒園,接送時間雷打不動。更讓她自卑的是,因先天言語障礙,每次開口求職,總被誤解為“反應慢”。曾試過在鎮上餐廳端盤子,卻因要准時接孩子被婉拒﹔想去超市當理貨員,面試時比劃半天,最終隻等來一句“我們需要能溝通的員工”。
轉機出現在朋友圈一則招工信息上,同村姐妹帶著她找到車間負責人肖華時,仲林攥著衣角的手心裡全是汗。肖華是個熱心腸的人,看到仲林的情況,他沒有絲毫猶豫,決定幫助仲林。在教授仲林平車操作技能時,肖華格外耐心,他手把手地教,一個動作一個動作地比劃,眼神中充滿了鼓勵和期待。仲林也格外努力,她眼神專注,緊緊盯著肖華的每一個動作,用心去領會每一個細節。就這樣,在肖華的悉心指導下,不到半月,仲林就熟練掌握了平車的操作技能。“她很聰明,學得也認真。很多操作只要說一遍就懂了。”提起仲林,肖華滿是夸贊。
如今的仲林,手機日程表寫得滿滿當當:早上7:30送女兒到幼兒園,8:00到車間開工﹔下午4:30提前收工,接孩子放學、買菜、做飯。車間裡的姐妹們知道她聽不見,便默契地用手勢交流——誰的線軸用完了,就晃一晃空軸﹔需要換花色布料,就舉著樣品在她眼前晃兩下。
“每天接送孩子的同時,還能把錢掙了。”對於每月1500元至2500元的工資,仲林很滿足,內心也一直充滿感激。據肖華介紹,如今仲林已成長為車間的技術骨干,新員工若有需要幫助的地方,她總是樂於伸出援手。
在昭化,仲林的故事是千萬個“家門口就業”縮影。衛子鎮的來料加工車間裡,67歲的李桂華戴著老花鏡操作平車,她說:“在家反正沒事干,能掙一點是一點,也不用伸手向兒女要。”殘障人士高廷培在車間干組裝,每月能拿2000元,“終於不用全靠低保過日子”。返鄉青年馮小蓉從打零工變身車間技術工,“既能照顧父母,又能學技術,比在外地漂泊踏實”。
這些溫暖場景,源於東西部協作的“繡花功夫”。浙江拱墅區與昭化區結對后,把“幫扶車間”作為就業扶貧的關鍵——在全區建起29個車間,引入工藝簡單、時間靈活的來料加工訂單,產品經中歐班列直運歐洲,運輸成本降低了,群眾收入增加了。(楊黎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