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能源綠色轉型,打造零碳示范樣板——
零碳園區建設“開足馬力”(銳財經)

![]() |
近年來,天津通過梯度培育智能工廠,加快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截至目前,天津市累計培育智能工廠和數字化車間400個。圖為聯想天津零碳智造工廠筆記本生產線。 |
統籌利用現有資金渠道支持零碳園區建設、以“單位能耗碳排放”作為評判零碳園區的核心指標、鼓勵因地制宜發展綠電直連等綠色電力直接供應模式……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能源局等三部門印發《關於開展零碳園區建設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為零碳園區建設繪制出一幅清晰的“路線圖”。
8項任務統籌推進
什麼是零碳園區?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解釋,零碳園區是指通過規劃、設計、技術、管理等方式,使園區內生產生活活動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降至“近零”水平,並具備進一步達到“淨零”條件的園區。
當前,我國已進入實現碳達峰目標、加緊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關鍵期。過去5年,“雙碳”工作取得積極進展和顯著成效,但也面臨著新能源消納壓力增大、高耗能行業深度降碳困難、低碳零碳負碳技術推廣應用受限等挑戰,亟待通過政策創新、技術創新、模式創新實現“破局”。
《通知》提出8方面重點任務:一是加快園區用能結構轉型,因地制宜發展綠電直連、新能源就近接入增量配電網等綠色電力直接供應模式,推動園區供熱系統實現清潔低碳化。二是大力推進園區節能降碳,推動園區建立健全用能和碳排放管理制度,實施節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設備更新,鼓勵企業建設極致能效工廠、零碳工廠。三是調整優化園區產業結構,鼓勵園區加快自身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布局發展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新興產業,探索“以綠制綠”模式,支持高載能產業有序轉移集聚。四是強化園區資源節約集約,提高資源集約利用水平,健全園區廢棄物循環利用網絡,加強各類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五是完善升級園區基礎設施,系統推進電力、熱力、燃氣、氫能、供排水、污染治理等基礎設施的建設改造,完善園區綠色建筑、綠色交通基礎設施。六是加強先進適用技術應用,支持園區探索綠色低碳技術研發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機制,圍繞低碳零碳負碳先進適用技術打造示范應用場景。七是提升園區能碳管理能力,建設園區能碳管理平台,強化用能負荷監控、預測與調配能力。八是支持園區加強改革創新,支持政府、園區、園區企業、電網企業、能源綜合服務商等各類主體參與零碳園區建設,探索新模式新機制。
明確建設條件及“零碳”標准
建設零碳園區需要什麼樣的條件?
《通知》明確,建設零碳園區需要滿足四方面基本條件:一是建設主體為省級及以上開發區,視情可拓展至近年來新建設的省級新興產業園區或高新技術園區﹔二是建設范圍可以是園區整體,也可以是有明確四至邊界的“園中園”﹔三是園區應在能耗和碳排放統計、核算、計量、監測等方面具備一定基礎﹔四是園區應在3年內未發生重大安全、環境事故或其他社會不良影響事件。
如何評判“零碳”?
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表示,我國園區數量眾多,各類園區體量規模、產業結構、用能特點差異較大,“零碳/近零碳”標准難以統一。
《通知》創新提出“單位能耗碳排放”(即園區內每消費一噸標准煤的各類能源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作為評判零碳園區的核心指標,引導園區在保障企業發展和用能的前提下,通過努力使碳排放達到“近零”水平。除核心指標外,《通知》還設置了清潔能源消費佔比、園區企業產品單位能耗、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余熱余冷余壓綜合利用率、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等5項引導性指標,從能源結構、循環經濟、節約資源等方面提出要求。
多舉措保障建設零碳園區
支持零碳園區建設,《通知》提出3方面支持舉措。
資金保障方面,將統籌利用現有資金渠道支持零碳園區建設,鼓勵各地區對零碳園區建設給予資金支持,鼓勵政策性銀行對符合條件的項目給予中長期信貸支持。同時,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發行債券用於零碳園區建設。
服務保障方面,支持園區多渠道引入外部人才、技術和專業機構,服務企業節能降碳改造、碳排放核算管理、產品碳足跡認証等。
要素保障方面,強化用能要素保障,在零碳園區范圍內創新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審查和碳排放評價模式,探索實施區域審批或項目備案。加強新建園區、新能源電源、供電設施等用地用海要素保障。
下一步,該如何具體推進落實?
據介紹,國家發展改革委將統籌推進零碳園區建設,按照“謀劃一批、建設一批、運行一批”的總體安排,確定首批國家級零碳園區建設名單,在試點探索、項目建設、資金安排等方面給予積極支持。工業和信息化部將指導各地區推進工業園區低碳化改造,推動具備條件的工業園區建設零碳園區。國家能源局指導各地區加強零碳園區綠色能源供給體系建設和改革創新,推動園區供用能模式變革。
建設零碳園區,將加快推動我國能源綠色轉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適應綠色貿易規則。“要實現零碳,園區必須綜合採取綠色電力直接供應、科學配置調節性資源、強化需求側管理等多種方式,大幅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這將為新能源供給消納提供新模式新實踐。”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說,“當前碳排放要求正逐步融入國際貿易規則和供應鏈體系。零碳園區擁有可溯源能源供應系統和全流程碳足跡管理體系,可以幫助企業大幅降低產品碳足跡、增強‘綠色競爭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