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在有“長白林海”“雪域王國”美譽的白山市——

探尋“北絲綢之路”的前世今生(邊城見聞)

本報記者 門杰偉
2025年07月09日08:0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圖片來源:吉林省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台
  審圖號為吉S(2025)014號

  白山市臨江市鬆嶺雪村,田野與群山相映成趣。
  臨江市委宣傳部供圖

  廣義的“絲綢之路”,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陸路以古代長安(今陝西西安)為起點,曲折西行,成為亞歐大陸文明交匯之路。

  然而鮮為人知的是,從長安等地東行,還有一條“北絲綢之路”。這條絲路,陸路與水路兼具,直抵東北亞深處,因此也稱為“東北亞絲綢之路”。它不僅是貿易通道,也是文化傳播的橋梁。“北絲綢之路”的核心路段,就位於今吉林白山市。

  白山市靜臥於長白山下、鴨綠江畔的群山林海之中。秀美的山川,養育著東北虎、棕熊等珍禽異獸,滋養出人參、靈芝等藥用植物。這座戶籍人口不足百萬的邊城,承載著千年驛道的厚重,書寫著“百草之王”的傳奇,擦亮了東方“雪域王國”的名片。

  歷史上,野山參、鬆子等特產從這裡走向盛唐長安,中原的絲綢、陶瓷等通過這裡傳到東北亞。來往使臣和商旅踏出了一條被稱為“北絲綢之路”的古道,日本、新羅等國的使節和僧人也曾沿此路往來中國。中華文化借由這條路傳播到東北亞地區。

  如今,萬良長白山人參市場,已成為全球人參交易的“心臟”。富有特色的關東民俗、冰雪風光,架設起聯通世界的橋梁。中外貿易互通、人文交流合作的故事,在這座山間小城激蕩起“北絲綢之路”的時代回響。

  一條古道——

  繪就“車書本一家”的圖卷

  331國道白山段,綿延在莽莽群山中。山林深處,漫江與錦江交匯,形成波濤滾滾的頭道鬆花江。

  臨近頭道鬆花江的撫鬆縣抽水鄉鹼場村西坎屯西北約500米處,一段古道遺址依稀可見。聽撫鬆老人們講,“北絲綢之路”就是從這兒的大山中經過,連接曾經的中原王朝與東北邊疆。

  時間倒回千余年前,渤海國使臣帶著長白山地區的人參、貂皮等特產,從龍泉府(今黑龍江寧安市)出發,沿古道一路行至西京鴨淥府(今白山臨江市),由此轉水路沿鴨綠江順流而下,在遼寧丹東出海,到山東登州(今山東煙台蓬萊區)上岸,再行陸路直抵長安。

  撫鬆段是這條古道陸路部分的交通干線。20世紀60年代和80年代,撫鬆縣進行兩次考古調查,發掘出新安古城、大營遺址、湯河口遺址、溫泉遺址等朝貢道上的重要驛站,描繪出這條“北絲綢之路”的明確走向。

  沿著這條道路,文化交流在蒼翠山巒間迸發活力。史料記載,渤海國為了履行藩屬國責任和義務,先后向唐朝中央政府派出使臣163次。通過古道,渤海國向中原派遣的朝貢使團、王公貴族子弟數以萬人計,學習中原文化,學習先進的手工技藝,效仿中原禮儀。中原文化促進渤海國經濟文化空前繁榮,極盛時轄5京15府62州,號稱“海東盛國”。

  “疆理雖重海,車書本一家。盛勛歸舊國,佳句在中華。定界分秋漲,開帆到曙霞。九門風月好,回首是天涯。”唐朝詩人溫庭筠的這首《送渤海王子歸本國》,是渤海國與唐朝中央政府之間密切的人文交流的生動注腳。

  時光流轉,歲月更迭。歷經風雨滄桑的古道已隱沒於山林與歷史之中,但連接文明與貿易的記憶卻薪火相傳。從千年前一支支龐大的商旅、使團行走在深山峽谷間,到如今滿載人參的貨車駛向世界各地,獨具特色的冰天雪地吸引八方來客,歷史的回響與現代的脈動在此交織。

  一株人參——

  實現從賣原料到賣產品的躍升

  清晨,客流比陽光更早來到撫鬆縣萬良長白山人參市場。市場內,一株株根須虯結的人參擺滿攤位,在運貨工人的腳步聲和直播帶貨聲中,熙攘熱鬧的景象從每天早上開市,一直持續到次日凌晨。

  “全世界都認咱們這兒的寶貝。”攤主王梅正將鮮參鋪進泡沫箱,苔蘚墊底覆面,動作行雲流水,“我們的人參品質好、包裝板正,到貨保証新鮮,東南亞的客戶老喜歡了。”

  與市場內許多商販一樣,王梅也是土生土長的撫鬆人,祖上幾代靠採參、種參謀生。到了王梅這一代,人參越來越多地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父母那輩人基本上跟國外沒有交流,現在我每年都會收到不少海外訂單。”王梅說,“等到秋天鮮參上市,海外訂單會更多。每年攤位的營收都在10萬元人民幣以上。”

  萬良長白山人參市場是全國唯一、全球最大的國家級人參交易專業市場。2024年,市場鮮參交易量5950萬斤,交易額24.1億元人民幣﹔干參交易量1800萬斤,交易額30億元人民幣。“萬良長白山人參市場,全球人參的‘心臟’。”市場負責人張國紅介紹。

  白山人的雄心不止於“賣原料”。走進撫鬆縣大自然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現代化的中藥提取生產線、人參皂苷單體分離設備高效運轉,人參葉滴丸、人參肽等產品琳琅滿目。

  “過去論斤賣原料,現在論克賣精華。”公司銷售經理劉勇向記者介紹,精深加工掘出高附加值,人參皂苷單體最低可以賣到每公斤3.5萬元人民幣,公司自主研發的系列產品在海內外市場熱銷。

  今年6月,新一批送往歐洲的產品樣品檢驗報告出爐,數百項指標全部達標,歐洲企業立馬下了10萬盒人參產品的訂單。“人參文化不僅是我們撫鬆的精神根脈,也是更廣闊的大中華文化圈的共識。”劉勇說,源於共通的文化底色,公司產品出口到東南亞、東北亞、歐洲,發展蒸蒸日上。

  “人參,正從白山特產變身國際大IP。”白山市商務局負責人介紹,截至目前,白山市人參加工企業超3000家,人參食品、飲品、藥品、保健品、化妝品等600多款產品銷往30多個國家和地區。

  一種風情——

  化作文明交流互鑒的舞台

  “棒槌!”

  “什麼棒槌?”

  白山市的茂密森林間,傳來採參人崔長安與同伴的呼喊聲。

  “我們將人參稱為‘棒槌’,發現人參后,要這樣大喊一聲,這叫‘喊山’。”指著不遠處一株長著紅籽的植物,崔長安向身后的“洋弟子”介紹。他將人參的枝葉拴上“棒槌鎖”,依次完成挖參、抬參、包參的過程,動作嫻熟地演示,並講解其中的細節。

  這是去年8月外國留學生走進白山體驗特色非遺活動時的一幕場景。

  在長期尋採山參的過程中,長白山區的勞動者形成了一套獨特習俗,包括拉幫、進山、抬“棒槌”等活動。長白山採參習俗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被稱為“崔把頭”的崔長安,是當地有名的採參行家。活動中,外國留學生跟隨“崔把頭”採參,體驗“放山”文化。崔長安將自己50多年的採參經驗及背后的中國傳統文化,毫無保留地向“洋弟子”傳授。

  “沉浸式體驗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非常開心。”“這裡的一切都讓我著迷,我一定會把這段美好的記憶分享給我的朋友們。”來自馬來西亞、孟加拉國、越南等9個國家的外國留學生對採參經歷印象深刻。

  長白山採參習俗、鬆花石雕刻技藝、長白山滿族風情剪紙……關東民俗吸引全球目光。近年來,依托長白山地區的粉雪、溫泉、天池、林海等自然稟賦,白山市加速成為世界級旅游目的地。林海雪原,成為白山市的一張嶄新名片。特別是粉雪,因其鬆軟干燥呈顆粒狀,是國際公認的優質滑雪雪質,吸引了眾多國際游客。

  為更好保障國際游客的安全,上個雪季,撫鬆邊境管理大隊漫江邊境派出所組建“雙語服務隊”,選派業務精湛、英語流利的民警到一線,提供“雙語咨詢”“雙語受理”服務,解決外國游客旅途難題——幫游客找回護照、為迷路的游客指引方向、將特色民俗活動翻譯成英文講給游客聽……冰天雪地,化作文明交流互鑒的大舞台。

  巍巍群山,見証千年“北絲綢之路”的輝煌,也映照著人參市場的繁忙煙火﹔莽莽密林,飄蕩著“喊山”的古老回響,也聆聽著雪道上不同語言的歡呼。歷史的厚重與現實的活力相應和,一個多元交融、潛力無限的未來,正在這片土地上蓬勃生長。

  

  鏈接·吉林白山

  白山市位於吉林省東南部、長白山腹地,與朝鮮隔鴨綠江相望,邊境線長454公裡,擁有臨江、長白兩個國家一類口岸,是吉林省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重要節點。

  白山素有“長白林海”“雪域王國”“立體資源寶庫”之稱,境內形成了“春觀山花、夏登天池、秋賞楓葉、冬游冰雪”四季旅游格局。這裡也是“中國人參之鄉”和世界三大粉雪基地之一。

  近年來,白山深耕“林海參鄉”品牌,持續舉辦人參高質量發展大會、中國·撫鬆長白山人參節、林海參鄉文化展等重點活動,著力打造集展示、交流、交易於一體的國際化平台。邀請“洋弟子”到撫鬆體驗採參習俗等非遺技藝,不斷拓展人參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推出人參康養游、冰雪體驗游等特色文旅線路,推動人參產業與文旅深度融合,共促“參”文化走出去、引進來。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09日 17 版)

(責編:袁菡苓、章華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