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新”設備和技術,四川加大科技防汛力度
智御洪水

強降雨期間,我省通過精准調度水工程來削峰滯洪。圖為紫坪鋪水庫在調度下泄流量。 紫坪鋪水庫調度中心供圖
四川省多地已建成相控陣X波段水利測雨雷達,可以提前研判山洪泥石流風險。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韋維 攝
7月5日12時,都江堰渠首魚嘴斷面迎來今年首次洪峰過境,流量高達2600立方米/秒。與此同時,都江堰灌區指揮中心大屏動態顯示著灌區各主要干渠實時流量變化,值班人員可通過渠首數字孿生系統,實現對相關閘門的遠程精准調度。這是四川進入主汛期后科技防汛的一個縮影。
據氣象和水文部門綜合研判,預計主汛期全省將發生中等強度洪澇災情。四川各地陸續“上新”一批防汛設備、技術,以科技“武裝”防汛一線,並已在多輪洪水過程中發揮作用。
監測預警
從快速響應到超前感知
7月3日晚到4日凌晨,大雨滂沱。綿陽市北川羌族自治縣防汛抗旱減災指揮部值班室內燈火通明,暴雨藍色預警升級為黃色預警后8小時,預警升級為紅色,值班室內的氣氛愈發緊張。“最怕的是夜雨,山洪地質災害風險很大,人員轉移避險是重中之重。”北川縣防汛抗旱減災指揮部辦公室主任李劍緊盯值班室大屏幕,上面動態顯示著全縣范圍內的降雨分布情況。
這些實時雨量數據來自50多公裡外的一部水利測雨雷達。與此同時,剛投用不久的另外一部相控陣X波段水利測雨雷達也把雲層信息傳輸回遠在成都的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以下簡稱成都山地所),經數據分析后形成山洪泥石流預報再反饋給北川縣防汛抗旱減災指揮部,作為防汛決策依據。在7月3日晚到4日凌晨期間,成都山地所反饋的山洪泥石流預報信息,幾乎是以每小時一次的頻率向值班人員發送。“在這次降雨過程中,我們憑借預報數據,在降雨來臨前有效研判山洪泥石流災害風險,提前轉移了1155戶2636人。”李劍說。
在傳統的雨情監測中,氣象和防汛部門主要依賴地面雨量站點與衛星雲圖分析降水量,面對復雜地形下瞬息萬變的強對流降雨,常感“力不從心”,預警“窗口期”短,轉移決策如履薄冰。
水利測雨雷達則被稱作水旱災害防御“第一道防線”的核心裝備。“它能提前幾小時精准掌握特定區域降雨量級,結合水文模型,快速推算出洪水量級與影響范圍。”四川省水文中心專家解釋,水利測雨雷達觀測的是地面以上至2公裡高度范圍內的近地面層大氣中的液態水,也就是所謂的“雲中雨”,防汛部門決策者能精准知道“哪裡雨大、哪裡危險、何時轉移”。
更重要的是,水利測雨雷達主要作用是觀測暴雨洪水易發區、產匯流區的降雨情況,一般部署在暴雨洪水易發區和山區、丘陵等山洪災害易發區。以北川縣為例,全縣有1000多平方公裡的無人區,這些區域通信交通不便,無法安裝地面站點,如今水利測雨雷達正好消除監測“盲區”。
據了解,當前我省已在綿陽、雅安、甘孜等地建成並投用一批水利測雨雷達,預計年內將建設71部,助力雨水情監測逐步實現從“落地雨”到“雲中雨”的轉變,實現監測預報的“超前感知”。
洪澇應對
從被動防御到科學調控
7月3日,成都遭遇一次強降雨天氣過程,當天,主城區部分低窪地帶出現積水,河道排洪壓力大增。不過,未見河道水位大幅上漲,導致水沒堤岸的情況。這背后,有水工程科學調度的功勞。
首先看岷江干流上的紫坪鋪水庫。根據降雨預報和省水利廳等部門的調度,紫坪鋪水庫提前通過預泄騰庫,將庫水位降至846米(海拔),低於汛限水位4米,預留了防洪庫容2.2億立方米。
截至7月5日12時,紫坪鋪水庫累計攔蓄洪水1.6億立方米,將最大洪峰流量由4156立方米/秒削減至1700立方米/秒來下泄,削峰率達60%,有效降低岷江干流洪水水位2—3米,極大減輕下游防洪壓力,充分發揮了紫坪鋪水庫防洪減災功能。
紫坪鋪水庫的削峰作用,也給下游的都江堰工程減輕了應對洪峰的壓力。7月3日18時,省都江堰水利發展中心緊急對流向成都主城區的走馬河實施流量限制調度,將流量控制在100立方米/秒以內,為下游成都市中心城區河道行洪預留了空間。
據省水利廳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紫坪鋪水庫、都江堰等水工程的聯合調度,有效降低錦江水位1—2米,降低錦江沿岸城區低窪處內澇水深0.3—0.5米,充分發揮了工程防洪減災效益。“通過一系列科學調控舉措,避免了洪峰到來時只能‘被動防御’的危險情況。”
不僅是成都。7月2日至4日,四川遭遇今年入汛以來最強降雨過程,全省多地出現嚴重汛情。科學調度水工程,成為我省應對本輪汛期的重要舉措。
“我們充分發揮‘大水調’機制開展水工程聯合調度,精細調度流域骨干水庫攔洪削峰。”四川省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相關負責人介紹,除了調度紫坪鋪水庫和都江堰外,省水利廳兩次調度武都水庫,成功將涪江橋洪峰流量由5700立方米/秒削減至3200立方米/秒﹔將嘉陵江上的亭子口水庫最大入庫流量6679立方米/秒削減至1613立方米/秒出庫,削峰率75.8%。通過水工程科學調度,本輪岷江、涪江、嘉陵江干流未出現災情險情,成功應對入汛以來最強洪水過程。
風險排查
從人力防守到智慧防線
7月4日,資陽市雁江區的鯉魚水庫,經歷幾天的降雨后,水庫管理人員開始對大壩、溢洪道、閘門等設施設備進行新一輪風險排查,但與往年主要依靠人力排查不同,鯉魚水庫今年多了許多高科技“診斷儀器”。
“這些設備是全省小型水庫安全監測能力提升試點項目的一部分,可實時感知大壩的‘健康狀態’,在汛期高水位、泄洪等高風險工況下,提供大壩結構安全性的‘實時體檢報告’,為我們排查工程風險提供重要監測數據支持。”資陽市雁江區水務局總工程師劉勝指著大壩上的壩體變形監測、滲壓滲流監測和白蟻監測等設備說。以壩體變形監測設施為例,它主要是通過埋設或安裝在壩體、壩基、近壩岸坡的傳感器,持續採集位移、沉降、傾斜等數據,實時分析監測數據,一旦發現異常變化或超過預警閾值,立即發出預警,防止小隱患發展為大事故。
水庫安全一直是我省汛期的重中之重。我省現有的8000多座水庫中,小型水庫佔比高達98.1%,且大多修建於上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工程標准低,容易“因災出險”。過去,許多水庫的風險排查主要是依靠人去“眼看手摸”,隨著全省小型水庫安全監測能力提升試點等項目的支持,更多科技監測設備加入水庫防汛保安,筑起了一道“智慧防線”。
而針對山洪泥石流這類突發自然災害的風險排查,我省則積極實施科技賦能防災減災救災“揭榜挂帥”,邀請社會科研力量開展“山洪泥石流易災區域監測能力提升”建設。
例如,6月27日至29日,省水利廳組織“揭榜挂帥”中榜團隊在雅安市蘆山縣、寶興縣和甘孜州康定市的3條山洪泥石流試點溝道,通過無人機向無人山區前置部署“小智輕快”降雨監測設備,並建設山洪
泥石流綜合臨災監測預警設施,捕捉災害“前兆信號”、跟蹤災害“演進過程”,揪出風險源頭並將其消滅在萌芽狀態。
同步播報
旱情或卷土重來 各地需蓄足水源
本報訊(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邵明亮)“我們通過毗河供水一期工程為水庫補蓄了水源,就怕后續水不夠。”近日,遂寧市安居區新生水庫管理所所長王文武告訴記者。
主汛期還怕水不夠用?王文武的擔心並非多余。氣象部門預測,7月我省平均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全省平均降水量較常年同期偏少,盆地東北部、中部、南部有中到重度的伏旱發生﹔盆地中部、南部、東北部發生高溫熱浪風險高。另外,水文部門預計主汛期省內各主要江河來水量偏少,其中沱江、涪江接近常年,其余主要江河偏少一到四成。
“當前我省旱情已基本解除,但考慮到后期旱情可能卷土重來,各地必須提前蓄足水源以備抗旱之需。”省水利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各地應充分利用每一次有利降雨過程攔蓄洪水,或開展人工增雨作業增加降雨,來抵御旱情的發展。
截至7月初,全省水利工程蓄水超70億立方米,較去年同期增加2億多立方米,其中大中型水庫蓄水超40億立方米,較去年同期增加4億多立方米,為后續抗旱提供了重要水源保障。發電蓄水方面,我省20座主要水電水庫蓄水量達到了歷史同期最高,基本完成迎峰度夏前的蓄水任務。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邵明亮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