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四川省政協委員建言文旅深度融合發展

加速四川文旅資源變“現”

2025年07月08日08:24 | 來源:四川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加速四川文旅資源變“現”

  坐擁九寨溝、三星堆、樂山大佛等頂級文旅IP的四川,正面臨從文旅資源大省向文旅產業強省轉型的挑戰。另一方面,近年來,刀郎、李子柒和“餃子”楊宇等“文化川軍”成為現象級人物。

  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建設文化強國旅游強國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面對國家戰略、時代機遇疊加的政策紅利,四川如何發揮自身獨特優勢,推動文旅深度融合發展?

  日前召開的省政協十三屆常委會第十次會議上,省政協委員們的討論異常熱烈,不少意見建議被《中共四川省委關於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做大做強文化旅游業的決定》吸納,為進一步提升巴蜀文化影響力、四川旅游吸引力、文旅產業競爭力,加快建設文化強省旅游強省貢獻了智慧力量。

  四川文旅資源開發空間有多大?

  在委員們眼裡,四川有很多文化和旅游資源處於可利用、待開發的狀態。

  向東常委說,蜀道是出川入蜀的生命線、歷史文化的大動脈,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三國時期,蜀道沿線見証了許多重要歷史事件,留下了眾多人文景觀。我省可以把蜀道三國文旅走廊建設成為“自駕體驗走廊、研學旅行走廊、康養度假走廊、運動休閑走廊”。

  “作為三線建設的核心區域之一,四川已登記的三線工業遺產資源有90處,數量居全國首位。”楊曉敏常委認為,我省三線建設工業遺產群主要沿鐵路、江河呈帶狀集中分布,具備打造全域文旅廊道的獨特優勢。通過構建全省工業遺產文旅廊道,既可以展示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歷程,又能通過廊道建設聯動各經濟區,加速地區產業轉型,進而推動全省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

  姚鵬輝常委非常看好大熊貓IP:“大熊貓是四川文旅的獨特名片,也是川港文旅合作的金色紐帶。建議川港攜手打造文創知識產權,研發推廣周邊產品,建設體驗式文旅產業鏈,用好國際平台讓大熊貓這塊‘活招牌’‘出海’,拓展國際傳播路徑,帶動更強的熊貓經濟效應。”

  楊文泉常委注意到四川民族地區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的巨大潛力。“民族地區雪山、草地、湖泊、峽谷、花海等自然資源豐富,藏、彝、羌等民族文化濃郁,在文旅產品供給上有著鮮明特色,是全省文旅產業發展潛力最大、后勁最足的地區。”

  在左正委員看來,我省可深度挖掘古蜀文明精神內核與時代價值,創新開發沉浸式、體驗式文旅產品,推動文化資源向旅游產品高效轉化。

  不止這些。對四川可開發利用的文化資源,省政協委員們如數家珍:岷江流域古蜀文明、安岳石窟、紅色檔案、革命文物、川北大木偶等地方特色文化、川菜川酒等各色美食……

  “安逸”“流量”如何變文旅“增量”?

  四川不缺“安逸”底蘊,也不缺“流量”資源。不過,在邱偉常委看來,四川雖有九寨溝、三星堆、青城山、都江堰、樂山大佛等一批高知名度的文化旅游資源,但其中不少還停留在景點層面或符號層面。

  如何讓四川的“安逸”文化與“流量”資源轉化為文旅產業發展“增量”?委員們積極出謀劃策。

  “一個項目帶動一個區域發展,一批項目重塑一省文旅格局。”邱偉呼吁,學習拉薩《文成公主》、雅安《熊貓歸來》經驗——通過實景劇、史詩劇等重構內容場景、再造文化價值、拉長產業鏈條,構建內容多元、類型豐富的文旅重點項目品牌矩陣,實現文化主題的系統表達、產業體系的協同聯動和市場定位的差異整合。

  “為一場演出赴一座城”漸成文旅消費新趨勢。馬薇委員認為,四川亟需以“精品演藝為引擎、IP孵化為核心、年輕業態為突破”,開發國潮音樂節、動漫音樂會,打造“影視+文旅”打卡線路等Z世代消費場景﹔實施“鏈主企業+配套企業”策略,培育數字音樂制作、全息投影研發等上下游企業,形成創作—制作—演出—衍生全產業鏈條。

  楊曉敏常委提出,聯動相關市(州)協同開展三線遺產文旅宣傳推廣活動,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形成區域文旅品牌宣傳矩陣,打造“四川三線記憶”省級IP﹔與重慶等地建立工業文化旅游合作聯盟,整合設計“川渝三線記憶之旅”等跨區域旅游線路。

  “在遂寧拍攝的網絡劇《致命游戲》已吸引40余萬游客前往打卡。”楊軍常委建議,對全省影視資源進行有序規劃,建立毗鄰市(州)“資質互認、稅收分成”協作機制,形成“一地一品”差異化定位協同發展。

  站在政策支持、完善機制的層面,王猛、陳雩楨、楊文泉等常委進一步建議:編制文旅融合區域協同發展專項工作方案,引領推動市州因地制宜實施文旅“+音樂”“+非遺”“+演出”“+動漫”“+科創”等專項行動計劃﹔採用市場先導、政府后補方式,推動新技術創新主體與消費場景、文旅景區、文旅機構聯合開展商業模式探索,推進“天府夜宴”系列IP、“空天地”立體消費場景從“叫好”走向“叫座”﹔試點“以獎代補”激勵機制,建立省級文旅產業發展投資基金,構建多元投資機制,實施“生態+文化”融合開發模式,推動形成“優質內容創作—文旅消費轉化”的良性循環。“還要完善文旅金融激勵、知識產權質押融資辦法及政策評估機制,設立文旅金融風險分擔機制和資金池,構筑支持文旅產業發展的全生命周期體系。”李恩付委員說。

  新質生產力如何賦能文旅深度融合?

  國產游戲《黑神話:悟空》席卷全球,創下超90億元銷售額,不僅重塑了游戲產業的疆界,更以高精度3D掃描技術對山西古建筑的逼真再現,撬動當地文創產業年銷售額突破12億元,同比增長43%。

  這一“傳奇”案例,正是新質生產力以“文化+科技+體驗”的融合之鑰,推動文旅產業開啟新場景、新業態、新傳播,創造新消費的生動印証。

  “以新質生產力賦能文旅深度融合,首要是構建適應新質生產力的機制。”陳雩楨常委建議,構建跨部門協同監管機制,建立“容錯清單”,對機器人、無人機等創新應用場景實施備案制管理﹔構建適應新業態發展的標准規范、試點示范,制定統一數據接口標准,鼓勵景區、酒店、交通數據要素共享,破解文旅“數據孤島”。

  在常委們看來,以數智“密鑰”解鎖資源價值寶庫,至少有以下路徑——

  賦能新場景。何蘋常委建議,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提供優質的體驗化、定制化智能服務,對四川自然生態、文化遺產等核心資源進行數字化建模與重構,打造“資源—技術—產品—體驗”聯動的內容生產體系。比如:用生成式AI復原蜀王宮等文化遺產,構建智能交互式虛擬博物館,形成虛實共生的文化體驗空間﹔或借力AI創作工具,在文創設計、數字游戲中融入動態蜀繡紋樣、藏戲數字藏品等非遺元素,構建傳統基因與現代技術融合的文化創新鏈。

  催生新業態。姚鵬輝常委建議,運用人工智能技術,採集川港兩地明星大熊貓行為數據,分析海內外市場消費者喜好,制作特色精品熊貓IP,打造國際級熊貓知識產權。同時,推動四川優勢文創企業與香港藝術科技企業、主題樂園、西九文化區等協同聯動,植入熊貓互動劇場、四維熊貓生態體驗館等沉浸式文旅項目,持續擴大熊貓文創影響力。

  提升服務體驗。李亞蓮等常委提出構想:利用生成式AI優化景區管理服務,實現智能導覽、人流監測、資源調度等,提升景區運營效率﹔針對川西等地區部分景區傳統導游服務人力成本高、專業人才短缺問題,試點部署集成LBS定位的AI導覽設備,實現多語種自動解說與實景導航﹔通過VR、AR等技術開發沉浸式旅游項目﹔通過機器人、數字人等技術,精准識別游客需求並提供個性化服務體驗等。

  拓展傳播新維度。李建興常委提出,搭建“數字蜀道”“數字三國”“數字三蘇”等沉浸式展演平台,破解文化遺產“不可近觀、難以體驗”的現實難題。何蘋常委建議,構建多語種自動生成系統,批量輸出景點解說、文化故事等數字內容,通過圖文、短視頻等形式觸達國內外用戶,為“引客入川”安裝智能翅膀。張通榮常委建議,運用三維建模、高清數字化技術構建文旅資源數據庫,推動文旅產品供給向環境營造、生活體驗、情感引導發展,形成“賣環境、賣體驗、賣生活”的新型文旅消費生態。(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陳婷)

(責編:李強強、章華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