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基層聯播

宜賓翠屏:科技賦能“超給力” 助力天府“滿糧倉”

2025年06月26日14:10 |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小字號

翠屏區現代農業園區。翠屏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翠屏區現代農業園區。翠屏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眼下正處於水稻生產期,作為2025年全國水稻單產提升整建制推進縣、2024年四川省糧油千畝高產先進縣的宜賓市翠屏區,正大力推廣農業現代科技應用,深入落實“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以科技賦能穩定糧食種植面積、提升糧食產量、做強糧食產業,奏響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時代強音,繪就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新圖景。

雨過天晴,在李庄鎮安石村的高標准農田裡,一台配備北斗導航的無人駕駛六行水稻插秧機正在水田間穩步前進,快速栽插下一行行整齊的秧苗。這台六行水稻插秧機通過智能化規劃路徑,隻需要一名工作人員擺放秧苗,便能實現田間自動插秧、智能避障和掉頭轉彎等全套無人作業。

“過去,要完成一畝田的水稻秧苗移栽需要3到4個人干一整天﹔如今,我們使用這個六行水稻插秧機隻需要一個人搬運秧苗,它單日工作效率在50畝左右。”翠屏區農投公司項目負責人周盛潔說。

要實現糧食旱澇保收、高產穩產,推廣運用現代化的農機裝備和高產技術是根本。一組數據見証了翠屏區“十四五”期間,“科技實踐”推進“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走深走實的發展成效:建成高標准農田佔比從60.07%提升到73.27%﹔“稻香杯”獲獎水稻品種應用從13個累計到50個以上﹔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從73.19%提升到83.89%﹔水稻畝均單產從545公斤提升到561公斤。

在“十四五”收官的2025年,翠屏區大力推廣現代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推進糧食種植耕、種、收全程機械化,並向產前服務和產后加工延伸,補齊產業發展短板,提高全區糧食全產業鏈發展水平,為推進農業現代化插上了“科技翅膀”。

在李端鎮其林村,端祥專合社的工作人員涂益正按照規范的栽培密度進行水稻移栽,確保每畝水稻田栽插穴數在1.2萬穴以上,類似李端其林村這種標准化作業方式已成為翠屏區全區12個水稻生產示范點位的“標配”,這也是翠屏區突出“更大面積”整區推進單產提升的關鍵措施之一。

2025年,翠屏區按照“一鎮一示范”標准,統籌資源為糧油穩面增產筑牢根基:整合5400萬元項目資金,調配83噸種子、3500噸肥料和15萬畝病虫害防控服務有效投入到生產發展,並在全區每個鎮(涉農街道)各建設一個生產示范點位,並參照往年增產增收成功經驗做法,廣泛帶動周邊區域應用高產高效生產措施,帶動全區糧油單產全面提升,進一步推動了“農田增量、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良性循環。據悉,糧油產業化發展帶動戶均節本增收200元以上。此外,翠屏區集中力量優選“宜香優”“品香優”等高產、優質水稻品種,推廣水稻全程機械化作業,創新發展農機農藝相匹配的“中稻+再生稻”生產方式。同時,採用綠色高效防控水稻病虫害,創新稻田綜合種養技術,實現“一水兩用、一田雙收”,完成了“良田”“良種”“良機”“良法”相結合的措施閉環。

在這裡,科技力量加持正在改變著傳統農業的面貌,新建的高標准農田、新引進的品種與技術、新使用的機具設備和新探索的加工發展模式正為翠屏大地帶來新的生機與希望。2025年,翠屏區構建“領導小組+產業專班+指揮部”三級聯動體系,制定了糧食播種面積81.2萬畝、預計總產量達35.6萬噸以上的目標任務。同時,翠屏區全面推進糧油產業布局,規劃建設糧油產業示范帶10萬畝。其中,南域糧經統籌產業帶3萬畝、北域糧油輪作產業帶7萬畝,並按照省星級園區標准重點開展北域3萬畝糧油現代農業園區、南域2萬畝糧經復合現代農業園區和李端1萬畝優質水稻(再生稻)現代農業園區等3個園區建設,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發展。(秦旭)

(責編:章華維、薛育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