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政商動態

共話AI反詐 這場沙龍解碼技術攻防與生態共建新范式

2025年06月24日12:13 |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小字號

近日,《中國金融行業AI欺詐與技術對抗研究報告》發布暨圓桌論壇活動在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舉行。

本次活動由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中國金融研究中心、四川省反詐中心、新網銀行、新華財經聯合主辦,主題為“AI反詐:從博弈到共治”。活動聚焦AI技術在金融欺詐領域帶來的深刻變革與嚴峻挑戰,交流前沿技術與實踐經驗,旨在推動金融行業共同構建抵御AI欺詐的堅固防線,促進技術共治格局的形成。現場邀請金融領域專家、學術研究者及反詐一線警務工作者齊聚一堂,共同探討應對之策。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爆發式發展,金融行業正經歷數字化轉型浪潮。AI技術賦能了智能風控、精准營銷、自動化服務等創新場景,但同時也存在一些黑灰產組織利用AI技術,催生出深度偽造、智能釣魚、自動化欺詐等新型犯罪手段,技術博弈與對抗的復雜性仍在升級。

為此,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中國金融研究中心、新網銀行、新華財經組建課題組,共同編制《中國金融行業AI欺詐與技術對抗研究報告》。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清華經管中國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國家級高層次人才計劃入選者陸瑤進行了報告核心解讀。她指出,在AI技術正被犯罪分子利用,催生出前所未有的金融欺詐新形態的背景下,深入研究金融行業的 AI 欺詐與技術對抗,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與理論價值。

基於當前行業實踐中應對挑戰的策略與建議,課題組圍繞“監管引領、機構主責、社會協同”的立體防御框架進行構建,深入剖析了建立AI威脅情報共享機制、儲備算力資源、構建認知對抗體系、培養復合型安全人才、提升全民數字素養、開展常態化攻防演練以及建設開源情報社區等具體路徑。研究報告為構建安全、可信、穩定的金融數字生態貢獻智慧力量,助力AI技術更高效地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求。

金融欺詐正經歷技術顛覆性變革。犯罪分子利用AI生成聲紋一致、動態逼真的“虛擬分身”,冒充親友詐騙的逼真程度已達肉眼難辨級別。四川省反詐中心羅彥加支隊長現場披露關鍵數據:20至50歲的中青年群體因高頻觸網成為主要受害者,佔比突破九成。

面對犯罪手段升級,技術防御體系加速重構。清華大學研究團隊提出基於物理規律的深度偽造普適檢測方法,通過實時驗証面部表情動態實現虛假信息的有效甄別﹔針對大語言模型生成的欺詐文本,則通過捕捉人工智能生成內容中的邏輯漏洞特征,構建相應的溯源機制。

深層治理困境在圓桌論壇中集中凸顯。跨境犯罪因嫌疑人藏匿境外、虛擬貨幣轉移資金造成取証鏈斷裂,而現行法律對開源技術的責任界定不清。公安部雖已力推專項立法,但歐盟監管實踐顯示,隱私保護與算法透明度存在固有矛盾。

圓桌論壇的最后,黃張凱在展望金融機構應對時強調,AI對金融行業的沖擊可能才剛剛開始,其深度與廣度或將超越移動互聯網時代。金融機構需認清挑戰的嚴峻性,即使面臨人才與資源的限制,也應未雨綢繆,加強AI反詐能力建設,保持業務模式的靈活性與韌性。

對於構建防御體系的願景目標,新網銀行反欺詐專家王萍認為,AI金融欺詐的防御還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和協同響應。構建一個涵蓋公眾教育、產學研協作和開放情報共享的社會化防御體系,是增強整個社會面對AI金融欺詐韌性的關鍵路徑。(趙祖樂、實習生張若愚)

(責編:章華維、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