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 “橋”見紅色文旅新故事

6月23日拍攝的興康特大橋。 周寶 攝
記者體驗“飛奪瀘定橋全感互動空間”項目。周寶攝
甘孜州瀘定縣
雨后初晴,甘孜夏季的天空格外碧藍。6月23日,2025年“萬千氣象看四川”第二季度主題採訪組來到甘孜州瀘定縣。90年前,中國工農紅軍在這裡創造了“飛奪瀘定橋”的奇跡。
“現在橫跨大渡河的不止瀘定橋。”瀘定縣文化廣播電視和旅游局副局長錢靜說,在瀘定橋上游數百米,是當年十八軍進藏時修建的川藏公路大渡河懸索橋﹔再往上數公裡,是近年建成的雅康高速公路興康特大橋。一座座橋,見証著當地發展紅色文旅、探索文旅深度融合的生命力。
距離瀘定橋橋頭20米的地方,“飛奪瀘定橋全感互動空間”項目正在試運營。游客戴上VR眼鏡,仿佛穿越回1935年“飛奪瀘定橋”的前線。紅軍日行240裡的壯舉,在VR視角裡化作在腳下快速掠過的森林草甸,讓疾行變得可知可感。
“我們主要利用VR、數字孿生、空間定位等科技手段,調動游客多重感官,帶著游客‘重返’紅色歲月。”項目總導演曲泳帆說,這種形式與相對靜態的紀念館和歷史文獻等形成互補。游客可以化身“紅軍戰士”,和先烈並肩作戰,踩在虛擬的瀘定橋鐵索上,沉浸式參與這段紅色歷史。
作為國內首個以“飛奪瀘定橋”歷史事件為主題的紅色科技文旅綜合體,項目構建“歷史場景數字化復原+文創消費鏈延伸”雙輪驅動模式,推動紅色教育從單向宣講向沉浸式參與互動轉型。
“為了方便游客發朋友圈,我們還提前想好了適合留影的9個點位。”項目出品人周濤介紹,除了全感互動體驗區,項目還設置了文創區、休閑及咖啡區,總面積達1000余平方米,希望通過沉浸式體驗、創新性互動與產業化運營,增加游客停留時間,努力形成產品競爭力強、商業化模式成熟且可復制的“全感互動空間+紅色文旅”標准化解決方案,帶動全域文旅消費增長。
“318,此生必駕。”沿著大渡河往上走,不少飛馳而過的汽車上貼著這樣的文字。川藏公路國道318線是自駕超級IP,吸引著全國各地的游客慕名而來。
當天,來自甘肅蘭州的導游吳學瑜帶著14輛車、28名游客自駕來到瀘定。他們上午去了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館,下午來到國道318線上的傘崗坪房車營地,這裡很“出片”——在他們身后的是興康特大橋,它像一條紅色巨龍橫跨在兩座青山之間,展現中國基建的大國風范。
川藏公路大渡河懸索橋與興康特大橋,是自駕國道318線的兩個重要打卡點,前者展現川藏公路最初的模樣,后者彰顯中國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巨大成就。建設在興康特大橋旁的傘崗坪驛站,不斷將自駕游客“剎一腳”的流量轉變為“留量”。
“朋友推薦來這個驛站,我們已經待了3天了。”來自內江的自駕游客李濤說,這裡停車一天只要20元,周圍還有充電樁、民宿和小賣部,所以他們白天在瀘定縣玩,晚上把車停在驛站,慢慢自駕前往拉薩。
“游客在驛站快旅慢游,看橋看花看水,村民能賣小吃、開民宿,拉動就業。”瀘橋鎮咱裡村駐村第一書記黃偉洪介紹,驛站的收入納入村集體,村民可參與分紅。
當前,瀘定縣正以“紅色鑄縣”工程為抓手,圍繞紅色旅游、生態旅游、鄉村旅游、康養旅游、研學旅游,積極融入全省經濟文化體系和大貢嘎山地人文旅游度假目的地,高標准推進全域旅游“一環兩心四區”建設,推進國家紅色旅游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2024年,瀘定縣旅游接待人數568萬人次,實現旅游接待收入61.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9.6%、9.5%。(周寶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阮長安 吳憂 李婷 寧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