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市州

在“高原江南”上“喚醒”古老麥種

2025年06月22日07:53 | 來源:四川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在“高原江南”上“喚醒”古老麥種

  劉建華(左)和同事白馬曲珍在地裡“數麥子”。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寧蕖 攝

  四倍體小麥甲著

  ●是一種古老的麥種,生長於川滇藏交界的金沙江峽谷。“甲”意為一百,“著”意為小麥,因每穗有100粒左右而得名

  ●入選農業農村部發布的2022年十大優異農作物種質資源

  “86、87、88……”6月中旬,被譽為“高原江南”的甘孜州巴塘縣麥浪翻滾。縣農牧農村和科技局農技人員劉建華坐在地巫鎮貢伙村一片麥田中,撿起一簇麥穗細細數起來。

  和普通小麥不同,他手中是四倍體小麥甲著。這是一種古老的麥種,生長於川滇藏交界的金沙江峽谷。“甲”意為一百,“著”意為小麥,因每穗有100粒左右而得名。

  連著數了幾簇,劉建華手中的麥穗都沒超過100粒,他眼中閃過一絲焦慮。“倒伏之后影響灌漿,空籽太多。”在他身后,一片麥子低垂著。

  五年前,在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中,劉建華和同事白馬曲珍,從農戶家裡搜集到少量甲著種子,寄往省農科院。很快,他們便收到反饋。省農科院研究員李俊打來電話:“這是近幾十年來四川收集到的唯一一種四倍體小麥,葉黃素和黃酮含量比普通小麥高,很有價值。”

  彼時,巴塘縣經歷幾輪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作物從一季升級為兩季。甲著小麥因生長周期較長,會影響下一季玉米播期,加之易倒伏,已被大多數農戶淘汰。

  為搶救甲著,2020年,劉建華和白馬曲珍翻山越嶺,從老鄉家中搜集到100多斤已“沉睡”多年的種子。此后,縣農科局、州農科所、省農科院等多方力量在巴塘建苗圃、設基地,還給農戶免費發種、保底收購。最初的試驗田隻有5畝。如今,全縣甲著小麥種植面積已擴展到4000余畝。農業農村部發布的2022年十大優異農作物種質資源,甲著小麥憑借其獨特的優勢和豐富的營養價值入選。

  省農科院的實驗室裡,甲著“抗倒伏”“提早熟期”的育種工作正在推進。李俊預計,經過雜交、回交等步驟,滿足當地生產的甲著新品種,兩三年后才能問世。“新品種問世前的這幾年時間,光靠政策力量推動種植是不行的。”劉建華擔心,如果得不到農戶認可,今后新品種推廣起來將有困難。

  能否從改善土壤方面入手?每到麥子成熟季節,劉建華都會走村入戶“數麥粒”,試圖找出高產地塊的特點。“沙化地裡種出來的麥稈較硬,不易倒伏,產量相對高一些。”總結經驗后,劉建華計劃明年在沙化地裡重點種植。

  與劉建華同樣焦慮的,還有四川甲著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彭蕾。2023年,該公司收購了1萬多斤甲著小麥,在異地加工成面粉、面條產品。“甲著小麥營養豐富,口感好,加工出的產品比普通產品貴不少。”彭蕾說,經過一年多市場推廣,甲著系列產品已在“高端市場”上闖出一番天地。

  挑戰在眼前。“我們還在開發更多精深加工產品,如果甲著小麥產量跟不上,會影響生產。”彭蕾介紹,為提高農戶種植積極性,公司將收購價格提高到每斤4元,還在巴塘縣農業產業融合示范園區投資建廠,其中一條生產線預計今年9月投產。“公司將吸納當地群眾進廠務工,也會讓一些村級合作社參股,大家共享分紅收益。”(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憂 寧蕖)

(責編:章華維、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