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蒼溪:喚馬剪紙不僅是技藝本身,更是一部流動的文化史詩
![]() |
| 非遺傳人向年輕人傳授喚馬剪紙技巧。黎海濤供圖 |
喚馬剪紙,2007年被列入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一發源並繁盛於蒼溪喚馬民間的古老藝術,如同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川東北大地上,喚馬也因中國民間藝術(剪紙)之鄉的美譽聞名遐邇。
“家有一卷剪紙,喜氣常伴人家。”在喚馬的村鎮、校園,剪紙藝術早已融入人們的生活儀式,在春節的窗花、婚慶的喜字、壽宴上的福壽圖中鮮活流淌,世代傳承。對喚馬人來說,剪紙已不僅是一門藝術,更是一種與生俱來的習慣,一種情感的寄托。每當傳統節日來臨之際或家有紅白喜事,人們就會邀親喚友,在自家的小院裡,剪上幾幅作品貼在門窗上。在歡聲笑語中,在紅紙與剪刀的交錯間,山水田園、人物故事、花鳥虫魚,一幅幅帶著濃郁鄉風民俗氣息的圖案躍然紙上,這些粗中有細、拙中藏巧、媚而不俗的剪紙作品,無一不承載著山裡人家對美好幸福生活的無限期許。
端午佳節至,非遺綻新顏。五月的喚馬,山明水秀,瓜果飄香。一個陽光明媚的午后,在喚馬小學非遺傳習所,幾位家長帶著孩子們正體驗傳統“剪五毒”手工課。在非遺傳承人李自鵬老師的指導下,家長和同學們都紛紛拿起剪刀和紙張專注地創作。他們按照老師講解的程序,在老師提前構思並畫好的稿紙上,開始剪刻制作:運用陽剪、陰剪等技法,用剪刀或刻刀進行剪刻,讓圖案逐漸在紙上呈現出來,並對剪好的作品進行仔細檢查,對不完美的地方進行修飾、調整,使圖案線條更流暢、圖案更精美。
大約一小時后,在一雙雙巧手翻飛下,一張張紅紙化作蟾蜍、銀蛇、蠍子等五毒圖案。孩子們紛紛展示自己的作品,小臉上洋溢著自信的笑容,老師和家長則忙著點評孩子們的成果。而與剪紙藝術有著深厚感情的非遺傳承人李自鵬老師,也在這一張張笑臉裡看到了傳承的希望。
一剪春風生,萬象入指間。蒼溪喚馬原名竹林溪,在喚馬一帶,早在1700多年前,就有人開始剪紙。相傳三國時,蜀將張飛鎮守閬中,在前往漢中古道途中駐騎小憩,因觀一村姑剪紙獻藝而坐騎走失,后在竹林溪將馬喚回,藝人用剪紙記錄下這一故事,“喚馬”由此得名,剪紙技藝也得以代代相傳。
過去人們喜歡剪張飛喚馬的歷史故事,或直接剪張飛的形象貼在家門用於辟邪。隨著時代發展和變遷,剪紙的技藝日漸精湛,內容也更加豐富。每逢春節,家家戶戶都會貼上一幅寓意吉祥的剪紙祈福。而在平日裡,剪紙也成為當地人閑暇時的一種消遣,辛勤勞作之余,人們剪偉人頭像、剪鞋花和枕頭花、剪梅蘭竹菊,以及鴛鴦戲水、鯉魚躍龍門、鬆鶴延年等傳統民間故事。剪紙藝術來自民間,扎根泥土,同人們的生產生活緊密聯系,因此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影響也日趨廣泛。
當“喚馬剪紙”進入校園,便成為一場跨越時空的美育對話。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起,在當時的美術教師、也就是如今的非遺傳承人李自鵬老師的努力下,喚馬小學就嘗試讓剪紙作為地方課程進入課堂,2019年該校被評為省藝術特色學校。年過八旬的李自鵬老師也會時常走進校園,培養孩子們對剪紙的學習興趣,讓孩子們從小就能接觸這一傳統藝術。
在老師的悉心指導下,孩子們逐步學會了如何運用剪刀,將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和心中的想象化為現實作品。如今,學校先后建成了集剪刻創作、裝裱設計、文創開發的傳統手工剪紙工作坊,以及集展示、教學、體驗於一體的“喚馬剪紙傳習所”,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前來學習體驗打卡。
近年來,在政府的大力扶持和推動下,喚馬剪紙作品通過社交媒體、數字博物館等平台走向外面的世界,並衍生出系列相關文創產品,成為鏈接傳統與現代的平台和載體,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學習這門傳統技藝,在繼承的基礎上尋求創新和超越。
尤其是近幾年,喚馬小學的剪紙創作活動更加活躍。每逢春節,師生們就剪窗花、十二生肖、家鄉地標建筑等作品﹔端午節,大家就剪出各式各樣的粽子、五毒表達祝福祈求平安﹔國慶佳節,師生們就剪天安門城樓、五星紅旗、火箭、新農村等圖案,祝福祖國繁榮昌盛。作品從《二十四孝圖》《則天大帝》《川北情》到《十二生肖圖》《千人競渡劃龍舟》《女子十二樂坊》等,題材面廣,緊扣時代,構思巧妙。在創作手法上,他們推陳出新,創新使用“陽剪”留線、“陰剪”去底、彩紙點刻等技法,讓喚馬剪紙突破平面藝術和色彩限制的困境,使圖案變得更富有立體感,作品更具視覺沖擊力,深受好評。
“喚馬剪紙”這一民間藝術的瑰寶,穿越千年時光,至今仍在我們的生活中熠熠生輝。當我們凝視這些鏤空的精美圖案,看到的不僅是技藝本身,更是一部流動的文化史詩。願這門指尖上的藝術,在傳承與創新中綻放奪目光彩,讓世界看見“喚馬剪紙”藝術的傳承,看見喚馬人的幸福生活,生生不息。(徐詠秋、黎海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