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是一門大學問

6月10日,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決策咨詢委員會副主任、成都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席、四川省社會科學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李后強帶領相關專家學者赴西南財經大學天府學院綿陽校區進行調研,與部分師生座談交流,並作了《社科基金項目的申報解讀》的輔導報告。調研中,李后強給師生們帶去了他組織撰寫的《天府學》專著。他指出,“天府”是一門大學問,天府學院的師生應該高度重視並加強研究,爭取多出好成果、大成果。
李后強表示,天府學以四川盆地為核心研究對象,構建了涵蓋自然與人文的學科體系,形成“十大學科分支”的完整框架。比如,在基礎學科方面,天府地質學研究盆地地質結構與運動規律,揭示青藏高原與盆地互動對地貌的塑造影響﹔天府地貌學聚焦地表形態演化,解析盆地內千河滋潤、內海遺存等獨特現象。在核心學科方面,天府生態學與生物學探索生態保護與生物多樣性,天府經濟學與政治學剖析產業布局與治理邏輯,天府社會學則關注社會現象與治理模式。在文化歷史學科方面,天府文化學與歷史學追溯“天府”概念的時空演變,從古蜀文明到“揚一益二”的唐宋盛世,揭示文化傳承的連續性﹔天府水利學與民族學則分別聚焦水系治理與多民族共生智慧。
李后強表示,天府研究具有從歷史到未來的價值延伸的重要現實意義。它帶來的生態治理啟示是,通過“千河滋潤原理”與“內海遺存原理”,為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建設提供科學依據,助力碳中和目標。在區域協調發展方面,基於“南北交聚原理”,成都作為“一帶一路”關鍵節點,可強化國際門戶功能,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在文化自信建構上,天府學通過梳理“天府”概念的千年流變,強化地域文化認同,為“天府文化”產業發展提供理論支撐。在城市治理創新方面也有意義,可借鑒“移民組合原理”,探索超大城市多元共治模式﹔依托“向西鑿空原理”,深化“一帶一路”人文交流。
李后強指出,天府學不僅是一門解釋過去的學問,更是面向未來的智庫。從“天府之國”“天府學院”到“天府學”,這一概念的升華標志著中國地方治理與文化研究的范式創新。它不僅是地域知識的系統化,更是中華文明“天人合一”思想的現代詮釋——在敬畏自然中創造繁榮,在傳承文化中走向未來。(韓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