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高鐵搶客,汽車客運行不行?
記者探訪擁有60多年歷史的“老字號”汽車客運企業

達州客運西站停放的定制客運車。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強 攝
問題
高鐵網絡不斷擴展、網約車越來越多,乘客出行選擇變多,汽車客運企業與高鐵等搶客,行不行?
回答
“這是我們推出的定制客運。與過去的客運大巴相比,它在速度和舒適度方面有很大優勢。”
“相比網約車,我們的定制客運不僅跑長途更方便、更便宜,關鍵還能下鎮進村,去到網約車不願去的地方。”
作出“跨界干物流”決定:花兩年時間建成達州公路物流港,實現業務版圖橫向拓展
結論
底氣在“老”,出路卻在“新”:研判新形勢、滿足新需求、提供新服務
你有多久沒有坐過客運大巴了?數據顯示,過去十年全國公路營業性客運量縮水近70%。高鐵網絡不斷擴展、網約車越來越多,乘客出行選擇變多,汽車客運企業如何與高鐵等搶客?5月15日,帶著問題,記者前往四川交運達運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下稱川交達運)旗下的達州客運西站。
“怎麼沒看到整齊停放的大巴車?”剛踏進達州客運西站大門,眼前所見與記者記憶中的畫面完全不一樣。記者不禁生出一個疑問:這個擁有60多年歷史的客運站,蕭條到了這等地步?
當記者將疑問拋給川交達運生產經營部負責人董達,他連忙解釋:“不是因為我們OUT了,而是因為我們變了。”
怎麼變的?順著董達手指的方向望去,記者看到,曾經停放數十輛大巴車的車位上,如今停放的是10余輛7至9座的商務車。“這是我們推出的定制客運。與過去的客運大巴相比,它在速度和舒適度方面有很大優勢。”說著,董達拍了拍車上的座椅,“這可是模仿飛機商務艙座椅設計的。”
大車變小車后,座位變寬、速度變快,坐客運大巴不舒服的痛點解決了。但是,記者腦海裡立即閃出另一個問題:坐高鐵也舒適,難道商務車變舒適了,就會有人來坐?董達沒直接回答記者的問題,他指著眼前一輛即將出發前往巴中市通江縣的定制客運車說:“答案就在這趟車上。”
“您好,我是達運出行達州到通江的定制車司機,請問我到哪裡接您?”出發前,司機李毛在手機上收到網絡訂票系統派送的訂單后,撥通乘客電話了解具體需求。隨后,記者也坐上這輛車,一起前往乘客楊先生所住小區門口接他上車。“定制客運讓出行變得更省心了。”楊先生告訴記者,在車上睡一覺,醒來就到目的地,不必再為換乘操心。
過去“出發地—出發地車站—目的地車站—目的地”的“三段式”出行模式,如今變成上門接、送到家“一段式”出行。“與高鐵相比,方便快捷、不換乘的舒適體驗,是汽車定制客運的核心優勢所在。”董達說。
董達介紹,2017年川交達運嘗試上線第一條定制客運路線。此后,良好的市場反饋讓公司決策層想明白一件事:大巴車客運量下滑並非出行需求萎縮,而是服務跟不上乘客需求。“過去是我們提供什麼,旅客就被動消費什麼。現在是旅客需要什麼,我們就提供什麼。”他說。
川交達運不僅把候車大廳“搬進”乘客的家裡,還把售票大廳“放進”旅客的手機裡。“定制客運訂單來自達運出行網絡平台。”該平台負責人胡北介紹,目前達運出行平台總共運行115條線路,平均每天運送旅客超5000人次,年營收逾1.3億元。
記者又有一個新問題:“一段式”出行、線上叫車,這些乘車體驗網約車也能實現,川交達運拿什麼競爭?董達說:“相比網約車,我們的定制客運不僅跑長途更方便、更便宜,關鍵還能下鎮進村,去到網約車不願去的地方。”
記者了解到,該公司在轉型定制客運的同時,還作出“跨界干物流”決定:花兩年時間建成達州公路物流港,實現業務版圖橫向拓展。“目前,物流港年貨物吞吐量350萬噸,車輛進出70萬台次,年交易額近20億元。”達州達運公路物流港有限公司總經理吳從俊介紹,物流港業務撐起川交達運的“半壁江山”。
大車變小車、班線變定制、跨界干物流,川交達運用“三招”打開生存空間。面對道路運輸的變革,這家擁有60多年歷史的“老字號”汽車客運企業,底氣在“老”,出路卻在“新”:研判新形勢、滿足新需求、提供新服務。(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尹夢奇 陳旻翔)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